古代的“名犬”
狗是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的动物,加之今年又是狗年,所以大街上随处可见各种展示狗的形象的吉祥装饰物。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爱狗人士”,他们中也有人通过艺术来表达对于狗的喜爱,看着文物上这些流传至今的古代“名犬”,您是否会与古人产生一丝共鸣呢?
1、汉代随葬陶狗
先秦时代的文物中,狗的艺术形象不是很多见,而到了汉代,随葬品中的陶狗突然间变得异常丰富,这些陶狗在陕西、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的汉墓,特别是东汉墓中大量出土,其形象可爱程度不同于一般家畜。对于这种现象,有学者认为:汉时由于政局相对稳定,经济长足发展,所以到了东汉时期,狗的用途发生巨大改变,由取肉食用的家畜逐渐变为看家护院的伙伴或者宠物。
汉代随葬陶狗形象生动、憨态可掬,有一种被网友戏称为“哮天犬”的陶狗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现,陕西历史博物馆亦有收藏。这种“哮天犬”一般高约30厘米,施绿釉或无釉,其头部较大,身体短小,四肢也很短,尾巴卷曲,两只耳朵弯曲向前,双目圆睁怒视前方,张嘴朝天狂吠,犬齿外露略显凶猛。据学者推测,这种狗就是我国汉代中原地区比较常见的犬只,类似于现在的中华田园犬。
目前国内考古发现,所见较为奇特的汉代随葬陶狗,1972年出土于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现藏于四川博物院。该陶狗高约74厘米,嘴角下垂成囊状,前腿直立,后腿卷伏,耳朵高耸,尾巴短小。这只陶狗十分写实,看上去威风凛凛,许多参观者都惊呼:
“这不是国际热门名犬——卡斯罗犬吗?”事实上,学界普遍认为这只陶狗应该取材于重庆犬,这种狗驯养于川渝地区,虽然算不上世界名犬,但其早在汉代就已出现,真是非常古老的犬种。
2、《簪花仕女图》上的“拂秣狗”
唐王朝国力强盛,崇尚奢华,宫廷内、贵族间对于宠物的外形也十分挑剔,期望与唐朝通商的海外国家投其所好,将一些稀奇的宠物进献给唐皇,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拂秣狗”。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簪花仕女图》据传为唐代画家周昉所绘,画中雍容华贵的唐代贵妇形象可谓深入人心,然而画中人物脚下的两只小狗却很少有人注意。这两只小狗毛色黑白相间,脖子上还系着红丝带,它们朝贵妇裙摆不停地张嘴摆尾,做出扑跳的姿态。藏界历来认为,这种活泼可爱的小狗就是唐代的“拂秣狗”。
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武德七年,高昌王麹文泰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秣国。中国有拂秣狗,自此始也。”据了解,“拂秣狗”属于尖嘴丝毛犬,最早驯养于古希腊。据史料记载,初唐时国内已有人开始豢养“拂秣狗”,并将其称作“康国狷子”“白雪狷儿”或“花子”。唐中期及以前,驯养“拂秣狗”这种时髦而且花费很大的行为还仅限于宫廷,但“拂秣狗”聪慧、可爱的形象却在市井间流传甚广。唐代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讲述了一个“康狷乱局”的故事,说的是杨贵妃养的“康国狷子”为唐玄宗在下棋时解围的事情。
学界有一种说法称,“拂秣狗”正是现代哈巴狗、狮子狗的祖先,但由于缺乏更多依据,所以只是一种猜测。
3、宋代《猎犬图》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全民养狗的时代,特别是村庄里几乎家家养狗。据《宋史·孝义传》记载:“江州德安陈昉,家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不畜仆妾,上下亲睦,人无间言。有犬百余,共食一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南宋将领赵万年在《襄阳守城录》中也记曰:“各家所养之犬,在城
古代的名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