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玉米烯酮. Cas号【17924-92-4】分子式:C18H22O5 分子量: (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和三线镰刀菌().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45%,最高含毒量可达到2909mg/kg;小麦的检出率为20%,~,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
2011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国家标准,2011年10月20日开始实施,其中对玉米赤酶烯酮的限量标准是:谷物及其制品小麦、小麦粉、玉米、玉米面(渣、片)限量指标60µg/kg。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
作者:涂华莱齐德生来源:华中农业大学营养卫生实验室发布时间:2008-03-25 11:17:29 阅读数:836
玉米赤霉烯酮首先由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得出,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谢产物,又称为F-2毒素。自从1980年李季伦教授发现植物体内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以来,立刻受到人们的关注。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能引起动物流产、死胎、返情等生殖异常现象,近年来,我国南方不少猪场因使用霉变玉米造成种猪流产、返情现象时有发生,给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对其生物学作用及对动物的危害做了综述。
玉米赤霉烯酮的来源及理化性质
来源与种类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李季伦1980年研究发现,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植物中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有许多种衍生物,例如7-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酸、8-羟基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植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和对生物体的影响与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作用是一致的,这也为我们预防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提供了一条途径。
理化性质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酚的二羟基苯酸的内酯结构,分子式为C18H22O50,它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氧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酸类,微溶于石油醚。由于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内酯的结构,因此在碱性环境的条件下可以将酯键打开,当碱的浓度下降时可将键恢复。
检测方法
目前,一般都采取液相和气相色谱的方法进行测定。测定的方法较为复杂,对仪器的要求也很高,但结果很准确。还有的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测定的范围在5μg/毫升~100μg/毫升。但目前也探索出一套可供实验室简易测定的方法。称取10克样品,先用10毫升lmol/升的盐酸酸化,然后用100毫升氯仿苹取30分钟(可放在振荡器上振荡),静置后过滤。取氯仿液20毫升,用lmol/升氢氧化钠50毫升进行反
玉米赤霉烯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