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完整严密框架)
概述
材料解析题解题通常有三个步骤:读、找、答。第一步是读懂材料,这是基础;第二步是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并加工整理,这是关键;第三步是利用有效信息去说明论证、解答问题,这是目的。
:解题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
(一)第一遍粗读,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
:
: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和综合题。
。题目的限定条件包括时间、空间、人物、设问角度等。
。试题考查我什么能力?是识记?理解?还是应用?
。一个2分的求答项,不可能要你用很多话回答。
,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
(二)第二遍,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
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
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
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这里就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
(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导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解题的关键
(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一)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二)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三)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四)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19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解答过程中免大的失误
:解题的落脚点
(一)组织答案时注意的问题;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
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坚持论从史出。
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误。
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
(二)答题规范性指导
答题重在答案的知识正确性,但每次考试后总有考生埋怨阅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确却得不到满分。其实,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