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
一、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人为逆境
三、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四、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
五、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
一、人类的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矿藏, 温泉, 自然遗迹)
土壤环境
大气环境
水体环境(海洋, 湖泊, 河流)
生物环境(森林, 草原, 野生动植物等)
社会环境
生产环境
交通环境
商业环境
聚落环境
文教环境
卫生环境
旅游环境
环境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
生物环境
自然环境
生产者(绿色植物, 光合细菌等)
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食草动物
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
三级消费者—大型食肉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小型动物
温度, 阳光
土壤
水, 二氧化碳, 氧气
有机物等
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圈
生物圈
初生大气:氮,氢
大气圈次生大气:又称原始大气,CO2,CH4,H2SNH3,,
没有游离的氧
第三代大气:温室效应与臭氧层变薄日趋严重。
水圈
岩石圈
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生热红外线辐射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的效应。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含量持续上升,
温室效应的直接后果是地球温度持续上升。
其次,温度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据报道,今后的5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20-150cm。荷兰,威尼斯,尼罗河三角洲等地可能被海水淹没,伦敦的泰晤士和可能会泛滥,生态难民将浪迹他乡。
第三,种植业将会受到巨大影响,草原减少,土壤沙化,风雹、虫灾会增加。
臭氧层变薄,南极上空甚至出现空洞,
原因:1氟利昂(氯氟化碳)过量使用
2大量化肥的使用:硝酸盐
氮的低氧化物大量产生,后者在紫外
线的作用下使臭氧分解。
危害: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
措施:
减少森林的砍伐,特别是热带森林,是吸收的主力军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体操是用乙醇燃料,或采用核能天然气减少的排放
制定签署限制氯氟烃生产的条约。特别是制冷剂,应禁止使用氟利昂。
选育优良农作物品种:抗旱抗高温品种,提倡节水农业。
物质循环水循环(Water cycle)
CO2 + 6 H2O
hv 叶绿素
C6H12O6 + 6O2
海,江,河水水蒸汽
河,湖雨, 雪
海地下水动植物
氮循环
大气中约含78%氮气
生物与环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