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宗教宝卷中的西王母形象论文.doc明清宗教宝卷中的西王母形象论文
西王母又称为王母、金母、瑶池老母、瑶池金母、西池金母、仙母、阿母、龟山金母、龟台金母、金母元君、王母娘娘等。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明清宗教宝卷中的西王母形象。
明清两代,宝卷与宝卷念卷成为民间宗教借以表达其宗教思想、参与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与西王母有关的神话、信仰等文化资源,被民间教派融汇于宗教宝卷中,形成了多种以西王母为至上神的宝卷。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形象和信仰发生了较大的分化,西王母的神格和信仰在宗教宝卷中得到空前的提升,从而形成了有关西王母的一种新的形象与信仰,民间宗教教派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把西王母信仰带到台湾甚至南洋各地。
与西王母为中心的宗教宝卷宝卷是民间念卷或宣卷的宗教活动和民间信仰活动中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的说唱底本。明中叶正德(1506-1521年)以后,各新兴民间教派均以宝卷的形式编写宣传宗教教义的经典,演唱宝卷(宣卷)成为这些民众的宗教活动。民间教派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及民间文化中的成分,试图创立二三教合一的宗教体系。较早以西王母为中心编创的宝卷是《护国威灵西王母宝卷》,二卷二十四品,为明朝刘香山所编西大乘教宝卷,又名《西王母诸仙庆贺蟠桃宝卷》。今存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刊本,四册;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刊折本,二册;傅惜华所藏首载崇祯七年(1634年)直隶沧州王胤生序旧抄本四册。《护国威灵西王母宝卷》是明朝西大乘教的重要宝卷。西大乘教为隆庆五年(1571年)京西保明寺(又称皇姑寺)尼姑归圆创立,该教创立时称大乘教,因发祥地在京西保明寺,故历史上称西大乘教。¨这个教派假托保明寺开山祖师吕牛(吕姑、吕菩萨)为第一代教主。传说吕牛在英宗朝幻化疯婆阻驾,历陈出师之不利,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军俘获,吕牛给英宗送饭,英宗获释回朝,吕牛又献计使英宗重登皇位。英宗在京西赐地修建观音寺,赐名顺天保明寺。该教历代教主多为女性,信仰者也多为女性,甚至当时明神宗之母李太后也成为其信徒,因此该教派受到李太后和官僚、太监的支持,并出资刊行该教派的宝卷,使最初在北京西山一带传播的西大乘教,后来流传到除华北各地区外,还远及四川、安徽、甘肃等地。其后有《王206母消劫救世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一洞天聚贤堂刊本,一册①;《瑶池金母金丹忏》上中下三卷,民国十三年(1924年)刊本,原序为光绪年丁未岁中和节济颠佛祖序。
近年在甘肃西王母圣地泾川发现《王母经》三卷,这部经和《玉皇经》三卷合为一部完整的经文,全称《玉皇王母救劫保生真经》,共8000字,其中《王母消劫救世真经)4100字。这部经为玉皇王母代言。和泾川回山供奉的东王公、西王母偶像吻合。该经文是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甲寅岁木刻版本。
孟姜女故事以不同的文本形式和内容在我国广为流传,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从文本形式看,有传说、戏曲、歌谣、诗文等,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
从文本内容看,既有与历史时势和风俗相融的纵向变化,又有横向的地域差异。在时间方面,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乃至于隋唐五代,其故事情节得到极大丰富,思想内容也得到不断深化。在地域方面,孟姜女故事沿长城一带发展演变,出现了诸多文本。长城西到临洮,有敦煌写本之孟姜女寻夫的小唱、敦煌卷子之孟姜女变文。长城东到山海关,
明清宗教宝卷中的西王母形象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