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在上文《零售业的三桶金演进解析》对中国大陆现代零售业演进的三个阶段的特征、盈利模式、内在影响因素等做了粗线条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挖掘第三桶金的必要性、可行性,然后阐述如何有效挖掘第三桶金。
关于国内的自选商场也即现代的连锁超市第一家是哪一年开的,开在哪里,好像也有好多版本,有的说是在广州1987年开的,有的说是在上海1989年开的,我个人的印象是1991年4月联华超市在上海虹口曲阳路开了第一家现代超市,不论哪种版本准确,与本文要讨论的主要观点都无关大碍,所以也就不花时间去考证了,有这方面准确信息的朋友倒是可以与大家分享分享,先在这里说声谢谢了。
不论怎样,中国大陆的现代连锁超市到现在已基本上走过了大约20年的历程了,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也差不多是把西方发达国家连锁超市八九十年的发展历程给走完了,这个速度也是够快的了,如今估计与国际上欧美及日本等国的先进企业比较,估计也就在10年左右的差距,代表零售业技术水平的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由于沾了信息技术进步的光,我们其实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能也就在五六年左右,但是就整体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零售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程度,10年的差距应该还是比较客观。当然这也只是本人的主观判断,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我除了去过日本和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一些国家外,没有到欧美等国家的考察过零售企业,所以不够准确的地方,欢迎各位专家和网友予以纠正。
如果我们按照连锁企业的盈利模式来分的话,大约可以把我们这近二十年的连锁企业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标准化经营为主线、立足门店经营获利的连锁经营获利阶段,这个阶段大约持续到2000年底左右开始退潮;第二阶段是从2001年开始到2008年前后逐渐退潮,这阶段的特征是以规模快速发展来获取供应商的通道收入为主要盈利点,门店的经营性收益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大量的亏损门店,但由于通道收入的支撑,从总体来看,企业的盈利还是在不断增长的,但是到2008年,伴随全球金融危机的逐步深化,大量的中小企业生存困难,此时连锁企业的通道费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就成了勒在脖子上的一道绳索,于是政府出面干预,连锁协会和业内有识之士也在大声呼吁,再加上本身这种模式的欠缺和市场容量的渐趋饱和,这种模式也开始走下坡路了;第三阶段就是从去年开始的、以强化企业的自主经营为目的的、通过获取销售毛利为主要盈利点的盈利模式,我将其定义之为全价值链盈利模式。预计再过三四年,这一盈利模式将会成为连锁企业的主流,因为这是一种更加和谐、供应商与零售商共赢、且零售商充分挖掘利用了自身的资源优势的一种盈利模式,同时也将是零售商在短兵相接后优者胜劣者汰的分水岭。
现在我们来看各阶段的特征、其演进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支撑该盈利模式存在的内在因素有哪些,明白了这些,对于连锁企业当前所面临的第三桶金如何挖掘也就胸有成竹了。
第一桶金:连锁经营盈利模式
自从以连锁经营、开架售货自选商品、公开透明价格为特征的现代连锁超市出现以后,依托统一品牌、统一门店形象、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配送、统一财务、统一营运管理、统一信息系统、统一网点发展、统一加盟运作等“十统一”特征,超市凭借价格公道(价格公开、老幼无欺)、商品品质有保障(如华联无假货、件件都放心)、购物环境舒适(环境整洁、明亮,还备有购物篮等)、购物体验良好(因为是自选,而不是请服务员拿东西,挑选商品快捷方便)、服务热情周到(联华是您身边的好邻居,顾客第一唯一的第一)等优势迅速取代了百货行业在食品和日用品方面的优势,同时与集贸市场相比,在品质、服务、便利性、价格透明等方面也具有竞争优势,另外与那些杂货店、胭脂店相比,由于在商品的丰富度、品质、价格透明度、选购方便等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通过将百货商店、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小杂货店胭脂店的客流吸引到连锁超市,连锁超市获得了第一波蓬勃发展,单店盈利能力很强、网点数也得到了快速的扩张,而且此时城市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这一时期,中国由短缺经济走向了商品高度富足的饱和经济)和第一次消费转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型,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在2000年前后人均GDP都已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支撑着连锁企业第一桶金的掘取。
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是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新社区和新的商业网点在这个阶段还非常稀缺,所以只要有网点,一般也就不愁销售,这个时期的商业网点还有一个特点,尽管可能它相对于后来出现的新商业网点都比较破旧,但是与周围的居民小区结合得都非常紧密,这些网点所处的商圈都已经相当成熟,那时国内住房高度紧缺,住房空置也是闻所未闻,所以,这些网点的迅速盈利在商圈的购买力方面也是得到很好的支撑的。
第二桶金:通道费收入盈利模式
如同下围棋一样,在布局阶段,还有大量的金角银边可供抢占的时候,大
本文主要在上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