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肾膀胱病证
2018/6/21
洛阳市中医药学校
第五节耳聋与耳鸣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为慢性疾病,其预后与发病原因有关。
2、熟悉本病属虚多实少,治疗当分清新久虚实。
3、掌握本病各个证型的特点、治法、主方、主药。
2018/6/21
洛阳市中医药学校
耳位于头部两侧,左右各一。因其位居于头侧,犹如屋笼之窗户,故古时又称其为“窗笼”。因耳司听觉,古医籍《河间六书》又称其为“听户”。
全身经络会聚于耳,使耳与脏腑及全身各部产生密切联系。诚如《黄帝内经》所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也常可反映或累及于耳。
2018/6/21
洛阳市中医药学校
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的生理功能:司听觉,主平衡,属
清窍。
《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筋之所聚”
。
清代医籍《张氏医通》指出:“十二经脉之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于耳中。”“故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中者,皆足以乱主窍之精明,而兼至聋聩”。
从具体的经络循行路线而言,耳与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的循行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环行耳之前后,与耳脉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耳病实则少阳”之说。若经络之气逆乱,可循行入耳为病。如肝火上炎或暴怒伤肝,均可导致肝胆经气厥逆,阻塞脉络而产生气闭耳聋。
2018/6/21
洛阳市中医药学校
一、概说:
(一)含义:
耳鸣、耳聋都是病人自觉听觉异常的一种症状。凡自觉耳内鸣响
或如蝉鸣
或如潮声
或如雷鸣
其声或细或暴,静时尤甚,妨碍听觉的称
“耳鸣”
2018/6/21
洛阳市中医药学校
耳聋
是各种听力减退症状的总称。
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处声,影响日常生活的称耳聋。症状轻的称“重听”。
轻者为重听
重者为全聋
各种耳聋患者约占耳鼻咽喉科门诊人数的30%~40%,故耳聋在耳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8/6/21
洛阳市中医药学校
耳聋与耳鸣
临床上,耳鸣可单独出现,亦可伴有耳聋。耳聋除暴聋之外则多由耳鸣发展而来,故初起多与耳鸣并见。二者临床表现和伴发症状虽有不同,但病位同在肾,病因病机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均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合并为一篇论述。
2018/6/21
洛阳市中医药学校
二、沿革:
1、《内经》记载了耳鸣与耳聋的发病原因有外感与内伤之别。
《灵柩·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柩·脉度》“肾气通于耳。”病因:1)气不足。《灵柩·口问篇》“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共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2)肾精脱。《灵柩·决气篇》“精脱者耳聋。”3)髓海虚。《灵柩·海论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4)客邪胜。《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客胜则……耳聋。”5)经气厥。“少阳之厥,……则暴聋。”
在辨证方面应分清虚实之不同
2018/6/21
洛阳市中医药学校
二、沿革:
2、隋唐时期详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耳病诸候》发展了《内经》的学说,认为耳鸣耳聋虽有内伤、外感之别,但无不与肾虚有关,“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并进一步指出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病变均可发生耳鸣耳聋。
3、《千金要方·耳疾第八》对耳鸣耳聋分类较为详细。
《千金要方》分本病为劳聋、气聋、风聋、虚聋、毒聋、久聋、耳聋,内服剂型设有汤、散、丸、酒剂等多种,尚有外治塞耳、滴耳之剂,数十种之多。
2018/6/21
洛阳市中医药学校
二、沿革:
4、《丹溪心法》倡“耳聋皆属于热”之说,《明医杂著》进一步发挥。
朱丹溪认为“耳聋皆属于热”,并认为少阳、厥阴患病而耳聋,亦是热多;还有阴虚火动耳聋,因邪化火耳聋等,即使大病后耳聋亦应降火。明·王纶:“耳鸣……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若遇此证,但审其平劳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
5、清代论述本病源于《内经》,但用药用方有所偏重。
如《寓意草》从痰治,《医林改错》从瘀治,都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耳鸣、耳聋辨证论治的内容。
2018/6/21
洛阳市中医药学校
耳鸣、耳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