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新传统
国共之争与共产主义的胜利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失去重心,制度缺乏定型力量,面临总体性危机。这种危机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外侮日强,国力日衰,如何度过民族危亡关头?
其次,现代化的开展需要国家扩大对社会资源的抽取,国家如何能够有效将力量伸入到基层?
再次,社会力量分崩离析,如何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组织来统合各种力量?
现代化对社会整合的破坏
传统中国社会结构有上中下三层,分别对应君权(大一统官僚机构)、绅权(县以下乡村自治)和族权(家族和村庄)。在这个结构里,国家收入的9成来自中下两层,经济中心和教育中心均在农村,所以洋务运动无法成功。
清末新政以城市经济为中心,儒生绅士念书投资都要进城,社会有生力量向中上层转移。宗法家族逐步瓦解,大量农民目不识丁。乡绅缺位导致土豪兴起。农村日渐凋零。
共和幻象
辛亥革命后,中国作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一度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政治气象。不过,很短时间内,袁世凯就出现专制倾向。暗杀宋教仁过后,孙中山武力讨袁失败,被迫流亡。此后袁宣布为终身大总统,最后自拥为皇帝。蔡锷起义,各省独立,袁在风雨飘摇中死去。
为什么共和国只是一个幻象?因为在“西学为用”的意识形态下,那些搞民主选举的绅士并不认同法律文本或游戏规则高于道德价值,因此宪法完全没有权威,成为被袁任意把玩的一张废纸。
双重危机的出现
袁称帝失败,但护卫共和国的运动也未成功,因为中国陷入军阀混战。上层的动荡和中下层的破败,国家陷入双重危机。
1912年到1922年,发生全国兵变达179次。大多是由军队缺饷所致。原来中央政府是可以用农业税来维持政府开支并养活军队的。但农业税要透过绅士的帮助才可收上来。当社会整合破坏以后,中央就做不到这一点了,于是国家财政空前困难。如1924年广东的税收只有1912年的1/4。军队没有钱就势必借武力直接抢夺。结果就形成了军队力量和地方的结合,产生了军阀。农村终于成为饥饿之地。
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主体的变化
1905年前在城市学堂受教育的人数不足30万。到1916年,在校学生为400万,受新式教育的总人数超过千万,而新旧绅士只剩下不到80万人。
新知识分子从小离家,在寄宿学堂长大,传统家庭的伦常情感被个人独立取代;科学知识成为常识。新青年立即表现出重大而持久的建构新文化的力量。
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知识系统建立
一是现代知识性常识不可怀疑,这在当时表现为对唯物主义的信仰,即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科学最具解释力;
二是个人独立成为最普遍的“人之常情”,个人主义成熟。五四知识分子从这个角度来论证平等、人权、民主的合理性。
学生运动的中国
五四运动使得新青年成为中国的文化主体,而使它们谋求向政治权力主体转化的历史事件就是学生运动。
尽管在五四前,已有统计指出中国发生了501 次学潮,但那些学潮基本上是地方性的、校园内的,以学校生活为指向的。直到五四,学生走出校园,开始干涉国事,才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
为什么在那时学生影响巨大,因为他们兼具了学生和国民双重身份,有组织,容易团结,有主义,容易调动情绪。
党国党军党天下
在孙中山苦苦寻觅建国方略的时候,碰到了共产国际的代表,很快就按照俄国的思路改组了国民党。
所谓列宁主义政党,一是完善的基层组织,二是民主集中制。既保证强大的动员力量,又要实现政见统一。
这种以集体主义取代个人自主的建党原则自然也是共产党自诞生起就遵循的基本理念。
共产主义新传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