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惠公园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您光临锡惠公园。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道欣赏这有着深厚人文积淀的“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请听我在这里“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与大家共度美好时光。
刚才大家进门时,可能已注意到券门上的金字砖额为“古华山门”。古华山是惠山的别称之一,惠山还有其它一些名字,例如西神山、历山、九龙山、冠龙山等等。公元4世纪的晋朝时,这里来了一位名叫慧照的西域僧人,他有很高的佛学造诣,又喜欢与文人雅士交往谈禅,成为这里的开山禅师。有人用“慧”字来命名这座山,古代慧惠相通,今天就通称惠山了。惠山的雏形,形成于距今约18亿年的华夏构造,并自15亿年至7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以来,有过三次构造的抬升和剥蚀,造就了惠山逶迤磅礴,九峰九坞的优美林壑,它的周长约20公里,主峰为海拔32898米的三茅峰。在天崩地陷、鬼斧神工的造山运动中,因断层的挤压切割,“挤”出了惠山的东峰——锡山。同时,又使组成惠山山体的五通纪石英砂岩,具备了地表水在岩石裂隙中运动,贮存,并在构造和地形的有利部位,溢出成为泉水的自然条件。惠山自古多泉,誉称“九龙十三泉”,国内外十分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就在这里。
1952年至1959年,无锡市政府将锡山的全部和惠山的一部分,一并建成占地458公顷即687亩的锡惠公园,使该范围内可以上溯千年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修复,真是“文物因园林而保护,园林因文物而生辉”,这也是锡惠公园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唐代诗人杜牧说过:“自古名山僧占多”,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这里,给改了两个字——“信是名山僧占多”。(导游将游人的视线引向金刚殿上的“惠山寺”匾额),那么我们今天的游览,就沿着当年乾隆皇帝的踪迹,从“惠山寺”的遗址开始吧。
【“金刚殿”前后】
南朝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年),士大夫湛挺在惠山头茅峰东麓建了座题名为“历山草堂”的别墅园林,随后于景平元年即公元423年就舍宅为寺,改称“华山精舍”,这就是惠山寺的前身。一千多年来,几经兴废,也曾有过多名高僧在这里驻锡或主持,众多名流到此一游或寄寓一段时间,全盛时有房屋1098间。而“天下第二泉”则是僧侣们取水饮用的泉井;明代所建的“寄畅园”,在元代时也是惠山寺的一部分,名“沤寓房”。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分别六次南巡,但都七次到惠山寺烧香拜佛。很可惜,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部与清军在惠山一带激战,无情的战火,吞噬了整个惠山寺,此后一直未能得到恢复。但惠山寺历经劫难留下的遗物,今天绝大多数已分别列为江苏省或无锡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依然折射出灿烂的光华。
(请游客转过身子)在古华山门的墙内,耸立着两尊宗教建筑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石经幢。南面的建于唐乾符三年即公元876年,离开现在已有1100多年,它是无锡市区留存至今最早的地面建筑物。这尊经幢通高626米,由19节石灰岩构件相叠而成:下面9节组成三层束腰须弥座,其中上层束腰“壶门”内的结伽趺坐佛像,很可能为今天遐迩闻名的惠山泥人《大阿福》,提供了原始的造型;最上面的9节,则包括狮首华盖,三层束腰及八角攒尖的宝葫芦幢顶等。而上下数都是第10节的幢身,高达16米,重1吨有余,上面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由番僧波利译经,李端符书,因此该石幢的全称是“李端符书陀罗尼经幢”。北面的经幢与唐幢相距10米,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通高622米,形制仿唐幢;但幢身上按宋代的通行做法,刻“大白伞盖神咒”;因惠山寺当时曾改名为“普利院”,因此该石幢的全称是“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这两尊石经幢各节部件配合匀称,层次丰富,技法圆整,纹饰华丽,整体又有高大雄伟、雕缕洗练的美感;面且唐宋两幢并存,省内仅有,国内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各位游客,我们穿过了“金刚殿”,这里原是惠山寺的头山门,塑有“哼哈”二将,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现建筑是1976年翻建的。那上面的“江南第一山”横匾,由当代书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手书。江南第一山指的是惠山。这里面有个典故:乾隆在1751年首次下江南时,对惠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对随行人员评价江南各地的风物,认为“唯惠山幽雅闲静”。所以他到了苏州虎丘后,见山门上悬挂着“第一名山”匾额,心中不以为然,下令除去,而意属惠山。民间传说:惠山称江南第一山是乾隆皇帝封的,看来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侧身介绍“钱王祠”享殿】
请大家看北面那座飞檐翘角、歇山顶、龙吻脊的典雅建筑,它是无锡重要人文景观“钱武肃王祠”的享殿,即供奉五代时吴越国创立者钱镠神位的地方。钱镠生于公元852年,逝世于932年,浙江临安人。他虽贵为一国之君,但立身严谨,生活俭朴,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兴修了钱塘江“海塘”及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对于促进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
锡惠公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