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地不自觉地朝圣
摘要: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上常被与“宗教”联系起来的作家。史铁生的创作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中,都透露了一种宗教的意识和精神。但史铁生并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分析史铁生的创作和宗教的关系可以为我们研究宗教与文学之关系提供一个范本。宗教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辩证地看待这种联系。
关键词:文学;宗教;史铁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位具有宗教色彩的作家。他因自身不幸而开始了对人生的冥思追问,并将追问的过程及结果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试图为自己和他人探索一条救赎出路。史铁生的写作观念里存在着一种宗教精神,但他并非一位宗教信仰者,而是一位宗教思考者。史铁生的思考是带有宗教性的,但他并不因此信仰宗教。通过这种思考,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信仰。
一、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史铁生生于1951年,1969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务农,1972年因一场大病双腿瘫痪。1974年史铁生被安排进了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直到1981年因为急性肾损伤而停止工作回家疗养。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开始了文学创作。史铁生在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此,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史铁生的作品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同时还兼有对知青生活的回忆。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哲理性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史铁生的作品常以一种悲悯的心态观照人生和命运,试图为自己和他人探索一条救赎的出路,因此,一些研究者把史铁生定位为一位宗教信仰者。但史铁生本人并不认同。“我读书少,宗教知识更少,常发怵和学者交谈。我只是活出了一些问题,便思来想去,又因能力有限,所以希望以尽量的逻辑把信仰问题弄明白”。
①史铁生这样概况自己的创作。笔者认为,史铁生并不是一个宗教信徒,他只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而他所思考问题和得出的答案正好暗合了某些宗教的教义而已。
二、史铁生对苦难、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史铁生带着对未来的向往、建设祖国的豪情去陕北锻炼,却遭受了命运的沉重打击。这是他人生的灾难,也是一个转折的契机。身体的伤痛往往会带来精神的折磨,使人容易因此对苦难、对人生发问,而宗教往往就是对现实苦难和人生忧患的回应。各种宗教都试图通过对世间百态的把握,去究极人生苦难的原因和人生的真谛。在许多宗教看来,人生原本就是苦难的。基督教中主耶稣是被钉在十字架上,承受痛苦和折磨以至死;而佛教更是有“苦海无边”的说法,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
史铁生认同“人生是苦海的”的说法,他曾说,“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
②史铁生把这种苦难观渗透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小说《命若琴弦》讲述了一老一少两个瞎子的故事。老瞎子五十几年如一日地弹琴,因为他的的师傅曾告诉他,如果用心弹断一千根弦,将会得到琴槽里一张能让他重见天日的药方。为此老瞎子领着小瞎子,带把三弦琴,跋涉于方圆几百上千里的群山中弹琴。可是最后,老瞎子从琴槽里取出那张保存了五十年的
朝圣地 不自觉地朝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