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能力.doc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
一、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能力。
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外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的实际意义。从这个规律出发,充分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如:教学“厘米、分米和米的认识”时,对于这些长度单位,一年级的学生是不清楚的。课本中就用“手指头的宽度”表示1厘米;用“一柞”表示1分米;用学生自己“张开的双臂”的长度表示1米。我认为课本这样安排很有意义,学生很容易对厘米、分米和米有一个感知的认识。然后教者还可以通过测量书本的长宽、黑板的长宽和教室的长宽来实际操作,感知这些单位的实际运用。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设计一下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于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时,可以先让学生去商店买一些物品等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题”时可通过“公交车上的上、下客人的现象来导入。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充分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抽象成清晰的概念。让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在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时间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者可以这样导入:问学生:“你们知道文具盒的表面和书的表面哪一个大,”学生会进行比较,很快得出答案。再问:“你们知道教室的前墙和后墙哪一个大吗?
”怎么比较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大呐?。然后就让他们带者问题去预习新课,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有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饿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来。
其次是组织数学兴趣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比如在教学“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时,可以组织一次缝纽扣比赛活动。让他们互相协作展开活动,就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练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的道路,加强对新知的理解。
第三是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可以让学生双休日随父母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