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798艺术区
摘要:北京798 艺术区最初由市场自发形成,随之因业主规划建设电子城而面临停租拆迁的压力,政府基于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予以积极干预,798 艺术区得以规划保留。798 艺术区是艺术与工业交织的集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园区,是重要的艺术机构与艺术活动的承载地,是具有精美建筑风貌和宽容开放精神的文化经济社区。798 艺术区已经建立起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共同治理的管理体制和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运营机制,应当将798 艺术区列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综合配套实验区。
关键词:文化经济;文化创意产业;798 艺术区;工业厂区
798 艺术区又称“大山子(文化)艺术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规划四至范围是:西至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至酒仙桥北路,南至万红路,总占地面积138 公顷,其中由798 艺术区管理机构办公室管辖的范围占地面积69 公顷,总建筑面积23 万平方米,由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租用的建筑面积约12 万平方米,占一半以上。21世纪以来,798 艺术区成为北京最具工业传奇、艺术气息、城市活力、国际影响的区域,七八年间陡然由一个普通的军工编号转化为地标性的文化符号,由一个单位所有的封闭厂区转化为开放型的文化社区,由一个自发形成的艺术区转化为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并且富于戏剧性地、快速纳入政府常态管理体制,成为重点规划建设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厘清媒体、学界评述文本视野中798
艺术区的属性,研究798 艺术区的形成过程、特征,分析其成因、发展模式,对于指导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具有丰富的借鉴价值。
艺术区的价值
研究表明,中外媒体、我国学界赋予798 艺术区多重属性及功能定位。从国际看,基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798 艺术区承载着世界对东方国家首都大城市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新期待;从国内看,基于中国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798 艺术区承载着工业建筑转型发展文化产业的示范基地功能。今天,798 已成为一些高校的教学案例,访问798 也日渐成为大众时尚。媒体、学界视野中的798 是什么?梳理二者对798 艺术区基本属性与功能定位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798 艺术区的价值。
媒体评论
迄今关于798 艺术区的文献中,对国外媒体评述引用最频繁的评论有:2003 年美国《新闻周刊》以“首都的风格”为题,将北京列为“世界城市T O P12”之一,原因是北京珍视城市历史,保留798 厂等旧建筑,进行空间重塑;《纽约时报》将798 与美国纽约的艺术聚集区苏荷区相提并论;法国《问题》周刊刊登“新北京已经来临”的文章,认为798 的出现是中国正在苏醒的标志之一。上述信息构成目前国内理解西方视野中的798 艺术区形象的文本基础,国内关于798 的报纸文章都或多或少引用上述提法以佐证其存在的价值。国内媒体关于798 艺术区的自主评述中,有的将798 艺术区与美国纽约苏荷区、英国伦敦东区、德国柏林西莫大街相提并论;有的将逛北京798 和宋庄,与到莫斯科看芭蕾舞、到纽约看百老汇、到加州看好莱坞相媲美;有的称来北京去长城、故宫而没有去798 艺术区,就算是没有去过北京。国内媒体将798 艺术区塑造成北京地标性文化观光场所。期间特别是2004 年起一些西方国家政要、中外社会名流陆续造访798,经媒体报道后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艺术区国
简评798艺术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