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志
1958年—2004年
第一节沿革
机械工程学院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轧钢和锻压两个专业,该两专业都是在原苏联专家指导下组建而成,(АТРОЩЕНКО)指导下于1953年7月建立,()指导下于1955年9月建立。
1958年8月2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遵照教育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共同指示,决定在我国重型机械工业基地——富拉尔基开办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随后调去部分教职工筹备建校。并决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1958年入校新生中调拨214名学生于9月到富拉尔基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学习,其中轧钢专业新生50名(即轧钢58级),锻压专业新生42名(即锻压58级)。为了加速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的建设,于1958年10月又决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轧钢和锻压专业的二、三、四、五年级学生中,分别调拨2/3和1/3的学生共计248名到富拉尔基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学习,同时抽调轧钢、锻压两专业部分教师和部分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教师到重机学院任教,这部分师生于1958年10月26日到达富拉尔基。之后,轧钢专业留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余下师生,于1960年1月全部到达富拉尔基。于是,以轧钢、锻压两专业为主体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屹立在第一重型机器厂旁。
第二节组织机构与人员
组织机构
1、建校初期阶段(1958年—1966年)
我校开始建校时,是采取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第一重型机器厂联合办学的方针,轧钢、锻压两专业也是以厂校联合形式组成专业委员会。到了1961年4月,在轧钢、锻压两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成重型机械系。重型机械系下设《轧钢机械专业》和《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除了本科生教学外,于1961年10月重型机械系首次招收研究生5名,其中:轧钢专业3名,锻压专业2名。
1965年6月我校成立《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同时成立机械制造系。以上两系的教学、科研工作到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便停止。
1)、1958年12月成立轧钢机械系系务委员会和锻压设备及工艺系系务委员会
2)、1959年3月成立轧钢专业委员会和锻压专业委员会
3)、1961年4月成立重型机械系
重型机械系下设两个五年制本科专业:
(1)《轧钢机械专业》(1963年以前称为轧钢机器及工艺专业;轧钢机器专业)
(2)《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1963年以前称为锻压设备及工艺专业)
重型机械系下设两个专业教研室:轧钢教研室和锻压教研室。
2、文化革命阶段(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军宣队进驻我校,1970年9月各专业以工宣队员和革命干部为主成立专业革命委员会和专业连队。1972年5月,72级342名工农兵学员进校学习,教学机构成立系的建制,以革命干部为领导主体成立重型机械系、冶金机械系和自动控制系。1974年5月学院党委决定调整教学单位机构设置,又撤消了系的建制,各专业实行由教师(干部)、工人和工农兵学员三结合的专业委员会体制。1974年11月学院党委决定又将专业委员会名称改为系。
在文化革命期间,于1970年10月增设《冶炼设备及工艺专业》,1972年开始招生,1973年改为《冶炼设备专业》。
1)、1972年9月成立重型机械系
2)、1973年10月调整重型机械系
3)、1974年7月成立轧钢专业委员会(1974年11月改称为轧钢系)
4)、1974年5月成立冶炼专业委员会(1974年11月改称为冶炼系)
5)、1974年10月成立锻压专业委员会(1974年11月改称为锻压系)
6)、1974年7月成立机械制造专业委员会(1974年11月改称为机制系)
3、恢复改革阶段(1977年—1984年)
粉碎“四人帮”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恢复,于1978年2月从全国统招的77级448名新生入校学习。相应我校教学机构随之开始全面恢复,逐步建立起以教师为主体的系和教研室。于1977年6月,由轧钢系、冶炼系合并而成冶金机械系;由机械制造系、锻压系、金相系合并而成机械制造系,1981年4月改称为机械工程系。1977年7月增设了《液压传动及控制专业》。1981年增设《管理工程专业》,1984年6月独立自成管理工程系。
从1978年开始我校面向全国统招研究生,到1984年为止,冶金机械系和机械工程系共培养了37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冶金机械学科13名;机械学学科8名;压力加工学科(即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7名);金属学及热处理学科9名。
随着研究生教育提高了学科水平。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冶金机械学科》、《机械学学科》具有硕士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