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特别是战国、两汉、三国、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等朝代的初年,经济发展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可大体分为如下几点:
①新制度的确立;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实现;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强;⑤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等。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
2、表现
在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时,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而且有些内容既属于原因也是表现,例如水利工程的兴修,既可视为原因,又可视为表现。了解经济发展的表现,首先要考虑生产各部门的各自情况。
①对农业来说,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加以对照。
②手工业生产在各代发展中,一般都涉及一两个突出的行业及产品,或冶炼、丝织,或造纸、造船,或制瓷、棉纺织等。例如西汉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丝织业出现提花机,冶铁开始用煤作燃料。
③商业发展主要从市场形成、都城或城市繁荣,货币流通、对外贸易、边地贸易等方面加以归纳。
【归纳点拨】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工业发展主要是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联系有关时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正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困难以及应如何加以解决。
历代经济政策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归纳点拨】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古代的经济政策:历代经济政策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则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运用主现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历代经济政策:从动机上看是为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因此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联系:“十五”期间,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的得当与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业作物与推广
中国古代的农作物是由自己培植开始的,包括原始社会的粟、水稻、蔬菜、麻,商朝有黍、稷、麦、稻、桑、麻;
西汉时提到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唐宋明代则有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唐朝从波斯引入胡椒、波期枣等,
宋朝从越南引入的占城稻,明朝则大量引入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
【归纳点拨】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品增多;最后很多是经济作物,反映了农本经济向商品经济逐渐过渡的趋势;此外,农作物种植的推广有南北交流的趋势,其中到北宋时,北方的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和两广、南方的占城稻也从福建传到江浙和淮河一带。
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丝、棉、麻等主要手工业品的发展
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发明养蚕和织丝,商朝作物有桑,西周青铜器上一束丝加一匹马换5个奴隶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丝织业;
西汉时纺织业有提花机,丝织品有锦绣绢纱,联系西汉马王堆汉墓有彩绘帛画和出土一件丝织单衣重量不到一两,西汉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西汉丝织品传到西域和丝绸之路通往西亚及欧洲的大秦,可见当时丝织业的繁盛;
唐朝至清朝,我国丝织业中心城市很多,其中唐朝有定州、益州、扬州,五代十国有杭州、成都,北宋集中到东京(开封),明代为苏州、杭州,清代又有南京、广州等。
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中心仍然是松江。
(2)陶瓷业
①中国瓷器世界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