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
典型人物宣传,是中国新闻报道百花园里一支绚丽的奇葩,耀眼夺目。回望典型人物灿烂的星空,我们发现其生命力最长久和影响最深刻的,是那些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的典型人物。所谓亲和力,原是化学术语,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后被引进新闻学领域。典型人物的亲和力,是指典型人物与受众之间融合、互通的吸引力,反映二者心理相近的关系。
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亲和力,是实现“三贴近”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典型人物的人气指数,进而增强典型宣传的导向性,增加典型人物的社会效益。多年来,《解放军报》在典型人物的宣传上,特别注重增强其亲和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
一个典型人物的宣传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报道主题思想的提炼。这个主题越有时代性,越有针对性,越有指导性,其宣传价值越大。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典型人物报道的主题与大多数受众的接近性,那么则曲高和寡,典型人物就会缺乏亲和力,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也就影响了典型宣传的实际社会效果。
在新中国成立55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各媒体宣传的大大小小的典型人物多不胜数,而雷锋是真正深入人心、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典型人物。并且,雷锋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典型人物。雷锋宣传的巨大成功,与其报道主题思想提炼的准确、鲜明,及其与受众灵魂的接近性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在新时期《解放军报》典型人物的宣传上不断得到体现。
2001年,《解放军报》关于浙江省军区金华军分区政委范匡夫的宣传,在主题思想的提炼上就特别注意增强对受众的亲和力。由于主人公所处的地位和特殊环境,要想让他获得军内外大多数读者的认可,并非易事。在对范匡夫这个典型人物的宣传进行策划时,采编人员提炼出了“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反腐倡廉”的主题。当今社会,人们对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非常憎恨,选择这样的主题正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读者的期盼。然而,过去我们宣传的一些领导反腐败的典型大多介绍了他是怎么做的,主题比较肤浅,而范匡夫的报道回答了“他为什么能这样做”的问题,这对其他领导干部很有启发。一些领导干部腐败的一个原因,是对亲属和身边的人员要求不严,而范匡夫在对子女们的教育管理和在亲友面前的做法,启人心智。
其真实可信的形象,就有广泛的亲和力。
。
如果说在典型人物的宣传中,主题是灵魂,那么事迹就是其血肉,是灵魂的载体。没有血肉,一切无从谈起。
这一点,已成为媒体人的共识。但是,我们一些典型人物报道在其事迹的选择上,片面理解和强调了“典型”二字,将其事迹描述得高不可攀。即便事实是完全真实的,受众心里也难有真实感。这样的典型人物就难有亲和力。
然而,作为典型人物,他的事迹必须突出,否则他就不配当典型。这里的矛盾是:典型人物的事迹不突出不行,突出得离奇了也不行。怎么办?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把握好典型报道事迹选择的原则:既要突出“典型”,高于一般,又能让一般人觉得自己也能够做得到。对那些“典型”得出奇的事迹,或是忍痛割爱,或是别把话说过了头,或做些适当的说明,这样就能增强其可信度。
在部队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里,尤其是在特殊岗位上的军人们付出的牺牲和作出的奉献,有时是令和平环境中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有些事迹让一般人听来似乎是“天方夜谭”,难以令人置信。如
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