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导论
:文学理论(诗学)、文学批评、文学史
: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第二编文学活动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广义的文化含义、狭义的审美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3)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相互渗透。
▼无功利与功利:
(1)审美的无功利: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2)文学的无功利: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无功利。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正是强调创作中要舍弃直接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宁静之心对待。
(3)文学的功利性:把审美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4)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从目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
(1)“话语”概念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语言可进一步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部分,前者是社会普遍性的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法国思想家福柯:话语可看作语言和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更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u,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3)文学作为话语,具有蕴藉的特点,即话语蕴藉
蕴藉:在文学领域,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话语蕴藉: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具有两层意思:
;
。
(4)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两者实质一致: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性特性。
第三编文学创造
文学创造中所用的并不是“语言”,而是“言语”,即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具体的独白、对话等。文学创造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然而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它们之间“有着确凿无疑的差异”。文学言语往往突破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文学创造不只以言语为材料,而且旨在
文学理论(不完整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