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对王河乡响水村农民增收产业情况的专项
调研报告
为了广泛、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其中开展好县委提出的“八个专项行动”,来进一步摸清我县实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完善发展措施,切实研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清水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步伐,我部门领导班子通过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我部门帮扶的响水村,就该村的农民产业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村基本情况
响水村位于王河乡西北部,毗邻松树乡,距清水县城40公里。全村辖响水、上牟、下牟、西坡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16户共1034人。现有劳动力335人,其中男劳力230人,女劳力105人。全村有耕地面积3950亩,其中有撂荒地21亩,历年建核桃3640亩,全村有砖木结构房屋农户119户,土木结构房屋农户88户。全村共有低保户49户,132人,五保供养户5户。响水村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全村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农民人均收入低下,目前,该村支柱产业主要以劳务输出、农业为主,外出务工人员近35%,通村道路基本全为土路,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山坡地面积大,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无其它的经济来源,缺乏指导产业,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近几年来,响水村按照王河乡农业产业化建设布局,紧紧围绕“建好一个基地,培育两大支柱产业,搞好五大建设,提供三项保障”的发展思路和“主导产业抓洋芋、长效产业抓核桃、脱贫产业抓劳务、增效增收抓养殖
”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全力以赴抓增收,攻坚克难,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13年该村按照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建成了响水河流域的万亩核桃示范点一处,全村共栽植核桃3640亩,,同年响水村被列为了王河乡东片五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当中,并在乡政府的指导下建立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
二、在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的状况
响水村共有农户216户,1034人,全村农民致富主要依靠于劳务收入,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的35%以上,务工收入占全村收入的60%。全村的主要产业为核桃产业,2013年实施的响水河流域的万亩核桃建园点,响水村占到43%,共栽植3640亩,,全膜玉米和小麦为该村当前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产业,2013年该村被列为我乡东片五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来推动全村的扶贫开发力度。
三、 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该村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该村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认识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认识不到
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同时全村内群众有掌握科学种养的技术人员很少,尤其是在种植水平上,部分群众观念陈旧,思想认识不高,加之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而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掌握一定的技术,务工大多以体力劳动为主,使得外出务工收入不高,村中无青壮年劳动力,投工投劳困难。群众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发展种植园、养殖业缺乏科技知识。还是靠传统的种植方法,有些农户还是牛耕,机械化程度低。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混日子、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强, “经济能人型”能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干部非常少,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2、发展规划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差。一是全村80%以上的耕地是旱台地和陡坡地,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模式,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机械化程度低,种植结构单一、投入不足、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等问题突出;二是产业布局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划指导,近年来,通过实施万亩核桃示范点的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及一些产业基地,缺乏可持续发
响水村村情调研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