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生产原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及氯化钠的用途。
2、掌握氯气的生产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
3、掌握氯气的工业制法。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氯气的生产原理和工业制法。
三、【教学难点】
饱和食盐水的电解反应。
四、【课前准备】
教师:①自制多媒体课件。
②实验仪器:U形管、烧杯、试管、电源、酒精灯、导管等
实验试剂:饱和食盐水、氢氧化钠溶液、淀粉碘化钾试纸、酚酞、铁棒、石墨棒等
学生:①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海水的主要成分、氯气生产原理的相关知识。
②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型小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学习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想
引入课题
【导入】众所周知,海水带有咸味。但不知你是否想过,浩瀚的大海中究竟蕴藏着什么?
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进入教室。
海水的主要成分
【多媒体展示】每千克海水中几种氯化物的含量。
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蕴含的元素有80多种。海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那么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呢?
【回答】海水中氯化物的含量相当大,主要为氯化钠,其次是氯化镁、氯化钙和氯化钾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海水的认识。
提出探究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参照教科书图示,指导学生组装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仪器,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在学生得到的各种结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思考。
【分组实验】
(1)接通电源,观察U形管内的变化。
(2)通电一段时间后,用小试管套住a管,收集U形管左端产生的气体。2min后,提起小试管,并迅速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点燃的酒精灯,松开拇指,观察现象。
(3)取一只小试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从b管导出的气体,并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及实验的结果,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最终得到正确结论: 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
(4)关闭电源,打开U形管两端的橡皮塞,分别向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1)两极均产生气泡,说明饱和食盐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反应。
(2)“噗”的轻微爆鸣声,说明产生可燃性气体——氢气。
(3)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并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说明产生氯气。
(4)铁棒一极附近出现红色,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
分析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
【多媒体展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过程。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实验现象呢?
这是因为NaCl是强电解质,在溶液里完全电离,水是弱电解质,微弱电离,因此在溶液里存在着Na+、H+、Cl—、
OH—四种离子。当接通电源后,带负电的OH—和Cl—向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移动,带正电的Na+和H+向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移动。在这样的电解条件下,哪
陈敬听作业:《氯气的生产原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