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景区导游词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烟台山景区 点击数: 926 更新时间:2008-11-23
[旅游线路:“烟台山”刻石一美国领事馆旧址一联合教堂一东海关副税务司官邸旧址一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一日本领事馆的公寓楼一日本领事馆旧址一灯塔一抗日烈士纪念碑一古栾树一旗语杆一燕台石一忠烈祠一烽火台一龙王庙一丹麦领事馆旧址——]
烟台山位于市区北端,三面环海。,总面积45公顷。全山绿树葱茏,楼宇点点,素以置山临海的旖旎风光闻名遐迩,为烟台八大景观之一,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级景区。早在康熙年间,在烟台山观到的“芝罘日出”被誉为“福山八景”之首;在山上,有以“龙王庙’、“忠烈祠’、“烽火台“为代表的民俗建筑群;又有“燕台石”、”造化奇观”,“盟情崖”等神奇景点;有文人墨客的题诗、刻石勒碑:还有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令人回味无穷,留恋忘返。同时,烟台山还是历史的见证。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联军逼迫清政府签定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1861年8月22日,将通商口岸改为烟台,烟台正式开埠,成为近代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通商口岸,也是当时渤海沿岸最早开放的“北洋三口岸”之一。烟台开埠以后,英国率先在烟台山上建立了占地60多亩的领事馆。此后,法、美、日、德、丹麦等17国相继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领事馆。外国人占据了烟台山一带,形成一个西起码头,。
那么,这里为什么被称为烟台山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历史为依据获得的称谓。据《福山县志稿》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这个小山上设立狼烟墩台,也就是烽火台。如果有敌情,则白天生烟,夜晚举火作为报警信号。,很早以前,烟台山只是一座无名小山,山上树木葱茏,巨石参差。这里住着一位以打鱼为生的壮汉,被后人尊称为“守山神”.传说,玉皇大帝身边的侍女燕女神下凡人间,与守山神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双儿女。自此后,小山更加有了生机和灵气。不料,燕女神私自下凡成婚之事被玉皇大帝知晓,就派天兵缉拿燕女神。燕女神在离开小山上空时,将自己身披的斗篷从天空抛落下来,化成一形似燕身的巨石,栖落在山墩丛石之上,“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之时,成群结队的燕子,惟独对这座小山特别钟情,纷纷栖落在这块巨石之上,成为方圆百里独有的景观。为此,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画,并刻“燕台”二字于巨石之上.“燕台石”由此而得名。这座小山,在那时就被叫做“燕台山”.这也是烟台山得名的另外一种说法了。
游览烟台山,一是看自然的山海景色,二是探寻烟台人文历史和西方近代建筑艺术。
“烟台山”这三个雄浑有力的大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老先生亲笔题写的。武中奇老先生现任中,是一位热爱祖国文化事业,书艺精湛,享誉中外的书法名家。
具有不同建筑风格的各录着当年烟台开埠前后真实的历史,另外展出的还有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在各个领域里的发展和成就。回眸历史,可以从中真正了解烟台的过去和现在。
美国领事馆旧址。1863年8月,美国在烟台山上设立领事馆,共两幢,东侧馆址为砖木结构,为不规则设计,显得高雅明快,西侧的领事馆官邸,为方形平台地上二层楼房,设有东南双面外连廊,四坡顶带阁楼、清水墙面、乳白色窗户,具有欧洲古典主义遗风的建筑风格。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领事馆官邸旧址作为“烟台开埠陈列馆”开放,围绕烟台开埠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分四大部分8个展室,通过200余件实物、图片等展品,生动地再现了自鸦片战争至1945年80余年中,烟台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这里浓缩了烟台近代发展的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以史为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动历史教材。
联合教堂旧址,是烟台开埠后英国人在烟台山上开办的一所专为外国人(特别是专为英国人和美国人)使用的基督教礼拜堂。其建筑基本突出了欧洲的建筑艺术风格,屋顶建有阁楼,其顶部立有十字架标志。
烟台东海关副税务司官邸旧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辟登州为通商口岸。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派驻登州领事马礼逊到登州、烟台考察,认为烟台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优于登州港,要求将开放口岸改为烟台,清政府迫于压力,遂将烟台辟为通商口岸并筹办东海关。1862
烟台山景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