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
在高考中,最幸福的是高考题考查的知识自己全部掌握了,自己不会的知识一个也没有考到;
在高考中,最痛苦的是考的东西自己不会,自己会的偏偏不考
----最最痛苦的是考场上不会,交了卷子又一下子想起来了!
苍天啊,大地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呢?
除了缺乏必要的解题训练导致审题能力不强,方法掌握不全致使入题慢、方法笨、解题过程繁杂外,更有可能是因为平时没有深入的总结解题经验,归纳形成结论,借用南方一位不知名的老师的话讲,就是不能在审题与解题之间按上一个“触发器”, 快速发现关键条件,形成条件反射。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节约考试时间,提升考试成绩,下面就高中物理的知识与题型特征总结了100多个小的结论,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掌握。
“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
,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两个力的合力:F 大+F小≥F合≥F大-F小
2.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mg
F1
F2的最小值
F
F1
F2的最小值
F
F1已知方向
F2的最小值
,则
“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所有滑轮挂钩情形)
F
F1
F2
,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9、力的相似三角形与实物的三角形相似。
,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
,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
二、运动学
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
:
时间等分时, ,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
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
6、上抛运动:对称性:t上= t下 V上= -V下有摩擦的竖直上抛,t上<t下
7、物体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做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后以a2减速,再经时间t后回到出发点则a2=3a1。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直接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求滑行距离。
9、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 A t + B t2 式中a=2B(m/s2) V0=A(m/s)
10、在追击中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
11、渡船中的三最问题: 最短时间、最短位移、最小速度
⑴当船速大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最短 s=d d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