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
(第1课时)
宜城市小河镇砖庙中学赵凤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
。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在等高线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形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
、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教学重、难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仅陆地上,就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气势磅礴的高原,起伏和缓的丘陵,以及群山环抱的盆地。如何把这些高低不平的地形准确的表示在地形图上,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等高线地形图。【板书课题:等高线地形图】
二、师生共同研习新课
(一)预习引入新课
同学们,请用两分钟的时间预习教材第一框,并思考并理解下列几个问题:
(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2)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特征,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常见的地形特征。
(二)学习新课、引导认知
1、学生预习完以后,教师出示教材图1-34,利用此图形象,直观地描述海拔、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让学生通过课件展示,明确如何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归纳小结:
海拔:地面上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上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教材图1-35,同样利用此图导出等高线、等距离这两个概念。(学生通过展示的地图自由讨论,最后形成文字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等高距: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即等高距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如:学生自己登山的经历)来谈谈等高线的稀疏密集与地面坡度的关系。
【小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4、我们不仅能辨别山坡的陡缓,还能识别山峰、山脊、山
等高线地形图(赵凤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