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遥远的古代
1、思想有源有流。
思想象一条河流,不是一下子就奔腾起来的,而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虽然我们无法弄清每一源头,但应该去试图弄清主源。
2、起点怎样确定
〔1〕古人的意识活动中已经有了某种“非实用性”,即超越了实际生活与生产的具体意味时。
〔2〕这种思想中形成了某些共识,即有些被共同认可的观念,也就是说,思想活动中有了一定的普遍性与抽象性。
〔3〕思想必须有符号记载或图像显示,只有这样思想才可能进入历史。
一、重构上古思想界
1、古代对上古思想的追思
如古代文献《礼记•礼运》,《老子》,《黄帝内经》,《韩非子•伍蠹》,《鶡冠子》等。
这些文献(韩非子除外),都承认古代生活的艰辛,但由于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不满,在想像中寄寓了太多的理想色彩,把眼前实有的心情转化为遥远的渴慕,再把幻想中的遥远故事作为眼前世界的镜子。于是,上古往往美丽而恬静,就象桃花源。
这种追思可靠吗?
2、现代人类学
把时间的距离转化为空间的差异:基于人类出于同源的普遍主义观念。(西方中心主义)如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弗雷泽尔《金枝》,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有益结论:〔1〕上古认为世界上有一种“神秘力量”存在于普遍的事物与现象之中,人们如果掌握这种神秘力量的法则或密码,就可以采取积极(法术)或消极(禁忌)的方式来运用。〔2〕上古人类对于事物的分类与现代不同。〔3〕当这种思维与话语的权力从大众转向少量精英时。思想史就开始了。
3、考古发现
〔1〕上古遗物的类型: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品;殉葬品及埋葬时陈设的物品;古人祭祀或平时象征性活动中使用的物品(相当于礼器)。
〔2〕过去对考古资料的理解:对生命来源的好奇,对死后世界的敬畏,美感的追求与用符号表达记录和交流。(世界的一致性)
〔3〕有中国特殊性文物(良渚玉琮、濮阳蚌壳龙虎、凌家滩玉版等)的意义:“天圆地方”、“四极八方”、“四方神祈”的时空概念很早就在中国存在。
二、卜辞中的殷人观念系统
1、神秘力量的秩序化
卜辞中,殷人不仅已经把神秘力量神格化,而且已经把它们大体组成了一个有序的神的谱系。(最高者为“帝”,天神有:日、月、风、云、雨、虹等,地神有:河、洹等)
2、祖灵崇拜及与王权结合产生的观念的秩序化
祖--且(男人之根形;陶罐之形,埋祖之用)
墓葬、宗庙、祭祀等活动,通过对已逝的祖先和亲人的追忆和纪念来实现亲族联络、血缘凝聚与文化认同。
从思想史来看,其意义为:〔1〕形神二元,生死异路观念已萌芽;〔2〕血缘亲情的意义在加重;〔3〕仪式强化了人们意识中远近亲疏的差别。
说明在商代,血缘亲族的关系,在建构家族、社会、天下的结构与秩序时是至关重要的,生时如此,死后依然如此;家族内如此,社会上也是如此。家族与社会的主轴已经确立为:纵向的血缘关系。
3、占卜仪式中表现出的知识系统的秩序化
〔1〕祭祀本身的系统化:a、天地自然之神与祖宗先妣之灵逐渐结合;b、祭祀程序的有序化;c、与上天主宰者的联系逐渐集中到“王”一人身上。
王掌握了“通天”的权力,也承负了天帝的责任,因此拥有了神秘的力量。但王并不亲自完成这一工作,他需要有专门的人(祝、巫)来帮他完成,于是在王周围就形成了一批专业祀神者,以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沟通神界和人界(用占卜的方法传达神的旨意,叫巫;将人的愿望和行为记载下来,映证神的旨意,并传之后世的,叫史);他们是第一批知识人和思想者。
他们的知识包括:把握外部世界的星占历算之学;整顿人间秩序的祭祀仪轨之学;洞察人类自身的医药方技之学。
三、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思想的演进
1、殷周的连续性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残民事神”,“周敬天保民”。--王国维
而现代学者认为,周继承了殷,周思想与殷思想实大同小异。主要表现为:对“帝”的崇拜与鬼神之观念依然延续了殷之观念。
〔1〕各种祭祀大体上还是继承着殷的传统
〔2〕对象征性的厌牲、禁忌仪式周人一样信奉敬畏
〔3〕对“帝”与“天”的尊崇依然与商相似
2、周的演进
〔1〕“人情”与祖灵一样成为价值之依据
与殷人一样,周人对祖灵之保佑依然十分重视,只是他们进一步认为,除了“天”的意志是价值的终极依据之外,“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的扩展成为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远近成为社会秩序的本原。而“礼”则在此基础上得以确立。社会秩序的建立也就有了依据。
家:以父、长子为纵轴,夫妇关系为横轴,兄弟关系为辅线,划定血缘亲疏远近。
国:以君臣关系为主轴,君主与姻亲诸侯关系为横轴,与领属卿大夫的关系为辅线,以确定身份等级上下。“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家族制正式得以确立。
由于他们的工作,各种祭祀仪式和宗法制度被强化、确认,变成了社会的常
第一章 上古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