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中的友情
【摘要】李白是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诗歌光照万代,在中国诗歌史是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被尊为“谪仙”、“诗仙”,后人推崇备至。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放,桀骜不驯,游踪遍及南北各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意境奇妙。李白一生极重视朋友情义,娓娓道来,不少诗篇写到亲情、友情、别情,同时留下了许多歌颂、赞美友情的美妙诗篇。
【关键字】李白孟浩然王昌龄汪伦诗友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有“诗仙”之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流中,李白是不朽的,李白的诗也是不朽的。他的诸多名篇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以磅礴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另后人无法企及。
据史料记载,李白生在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后随父迁移到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唐代以科进士,以诗赋取士,这怕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进士这一政策也促使了游学的兴盛。读书人外出求学,改变现状,谋求前程。我们叫得出名字的唐代诗人几乎都有远游经历。那么这些人在远游途中难免要相遇、相知,又难免惺惺相惜,结下深厚的友谊。作为诗人,往往以诗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重情义的李白亦是如此。
谈起李白的友情,就不得不说到“李孟之交”了。李白东游归来“酒稳安陆,蹉跎十年”的那段日子,结识了孟浩然。在此之前,李白与孟浩然都读过相互的诗,因而一见如故。孟浩然曾隐居山中,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当路无人”,还归故园。李白也有类似经历。他壮岁出川,远游江河,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他少隐岷山,又隐徕山,被唐玄宗召回京师,供奉翰,终因小人馋毁,被赐金放还。他虽在政治仕途失意,却在朋友交往中收获颇丰。与朋友的诚挚友谊,便是他远游过程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他为朋友写下许多诗篇,为后人留下几多感叹,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孟浩然也是一位极具政治抱负的人,因仕进无门,才隐居深山,以饮酒吟诗为乐。韩朝宗出任襄州(今襄阳市)地方官,李白写了著名《与韩荆州书》,毛遂自荐,结果韩未予理睬。李孟如此相似的人生境遇使二人之间产生了惺惺相惜的真挚友谊,同时,二人又为彼此文才所折服,遂成为至交。朋友这种真挚感情的流露,便是一篇篇炙热的饱含情谊的诗篇。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诗中第一句“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即开门见山的点题,表达出对孟浩然的爱慕敬仰之情。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末句“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是说这座山太巍峨了,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诗人仰望高山形象,使那种“爱慕敬仰”之情更具体化了。此向他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
浅谈李白诗中的友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