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朱熹的教育思想.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外教育简史学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为仲晦,(现属江西),,家族世为“婺源著姓”.其父朱松也是一个学者,,,当过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江常平茶盐,知潭州、,经宰相赵汝愚推0荐,,其余时间大部分从事私人讲学及著述活动.
,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
朱熹是一个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就在他做官从政的10年中,每到一处,除处理政务外,还时常提倡设立书院和州县学,,即开办县学,设立“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训练取感化主义,不重条规;教授取问答方式,内容为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自任山长,制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也称“教条”),,培养了一大批弟子,,据载,“先生穷日之力,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侧至到,闻者感动.”[1]岳麓书院也成为朱熹聚徒讲学,,使用《大学》为正式教材,每讲一章,必编成讲义,首列经文,次附小注,但仅40日即罢.
他的弟子很多,《朱子语类》140卷,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考究学术的记录.
朱熹很重视整理编著教材,这也是他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四书集注》.元、明、
“四书”的标准解释.《小学》及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亦是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
一、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体现得尤为充分.
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2]在《白鹿洞书院揭示》里,他明确把“父子有亲”等列为五教之目,指出:“学者,学此而已”,还认为,若能做到“明人伦”,朱熹在阐述理学的基本理论时,却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复性”之说,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3]把儒家传统的教育观点,用理学作了新解释.
朱熹认为,
“理”或“天理”“挂搭”在人身上,叫做“性”.他说;“性者,人之所得于天理也”,“性即理也”.他采取“二程”和张载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认为具有“天理”的人性,叫做“天命之性”;“理”与“气”相杂的人性叫做“气质之性”.“理”是最高最完美的;“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别,“天理”,昏浊不善者即为“人欲”.既然“气质之性”中,理和气,善与不善,杂然并存,就要通过教育把“气”与“不善”,就是“复性”的过程,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工夫.
朱熹还认为,“性”和“心”“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又把“心”“心”叫做“道心”;“心”的作用,叫做“人心”.这是由于禀气不同所致,来源于“性命之正”而出乎“义理”的是“道心”;来源于“形体之私”而出乎“私欲”的则是“人心”.但是“道心”在“人心”之中,并只能通过“人心”而显现,所以难免要受“人心”《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说,要求人们通过修心养性,使“人心”转危为安,“道心”由隐而显,“人心”变为“道心”处于支配地位,而把“人心”变为“道心”的过程,即是“复性”的过程,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复性”、“存天理、灭人欲”:
“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4]
朱熹针对不同人禀受“天理”和蒙受“人欲”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
朱熹认为,“圣人”先天生来是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朱熹的教育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rry201208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18-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