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杨修
上海市第二中学包亮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戏剧情节和品读人物语言,理解曹操与杨修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
2、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杨修之死的悲剧因素,体会编剧的用心。
说明:
《曹操与杨修》从体裁上看,属于剧本;从题材上看,属于历史故事新编;它所在的第三单元主题是“历史”。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根据剧本的特点,拟设计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展开解读,最终挖掘出悲剧因素。
设计理念是,参与和对话。
参与——剧本的阅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演员;历史故事的解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人物。参与意味着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投入进去。
对话——与剧本中的演员对话意味着演出;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意味着思辨;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意味着学习。
教学指导思想是,把课堂变成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剧中人物,同时也展现师生自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评主要人物的矛盾性格;
2、难点:领会杨修之死的社会因素。
说明:
1、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
在解读过程中应注意紧扣文本开展分析。《三国演义》里相关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这些信息可能干扰课文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忽视课文的新编特点。所以,应强调从文章中为发言找依据,牢牢把握住解读的对象。
2、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在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没有依据地假设”误区,脱离文本虚构解决途径。应注意及时指出错误,把讨论引导到对性格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大方向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品故事
1、导入语:我们这堂课要学的是《曹操与杨修》,这是一出京剧的选段,曹操与杨修是戏里的两位主人公。
2、提出问题:课文大家事先都预习过了,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两人的关系怎么样呢?请你用一些合适的动词把中间那个“与”字替换掉:曹操(?)杨修
3、小结: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是矛盾的:有爱也有恨,最终恨占了上风。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或人物关系),选用合适的词语。课堂交流。
2、预设答案:
(1)杀
(2)妒忌
(3)怀疑
(4)欣赏
(5)舍不得杀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剧情;初步感知曹操与杨修的爱恨矛盾,为下一步品评人物性格设置台阶。
品人物
1、过渡与指导:为什么曹操对杨修是又爱又恨呢?这要从曹操与杨修各自的性格中去找原因。戏剧与小说相比的一大特征在于,它主要通过人物的台词来反映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提出问题:请快速阅读课文,边圈画台词,边概括一些合适的形容词放在两个人的名字前面:(?)的曹操与(?)的杨修(教学重点)
3、指导策略:(1)强调概括与圈画相结合,发言要言之有据,一语中的。(2)鼓励同学相互补充,相互争辩。
4、小结:曹操与杨修各自的性格都是矛盾的。他们各自性格上的优点使得曹操再三地不忍杀杨修;他们各自性格上的缺点又使得曹操不得不杀杨修。
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圈划人物对话中的相
高三语文曹操与杨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