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陵墓.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3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三节陵墓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三)考核要求
掌握:
1、陵墓的发展和变化(从其基本组成---地上、地下的布局特征)
2、陵墓整体的发展状况,以唐乾陵和明十三陵为重点,应注意:
(1)陵墓选址与地形的关系;
(2)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生死观对于陵墓的影响
(3)各时期陵墓型制的发展变化、对比创新以及变化的原因。
3、典例:(1)秦始皇陵(2)唐乾陵(3)明十三陵
了解:(1)陵墓的渊源来历,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2)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3)陕西兴平汉茂陵及附近陵墓
(4)陵墓中墓表、石像生、牌坊等建筑小品形象,并注意各个
时代的风格演变。
(一)古代陵墓概念:墓、葬;坟、墓。
(二)古陵墓分类:
1、帝王陵墓:秦皇陵、汉茂陵、巩义宋陵、北京十三陵等。
2、名人墓地:岳飞墓、李白墓、张衡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墓葬
(三)古陵墓的结构:
包括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
一、古陵墓概述
(1)墓室结构:
原始社会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社会--汉代
(2)随葬品:
原始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晚期
阶级社会--商代-战国-西汉-东汉-隋唐五代-宋明
1、地下部分:
墓室
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共墓地(氏族人生前死后都在一起) 夫妻合葬(父子合葬)
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对立产生
出现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 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
石墓室和砖墓室逐渐替代木椁,利于长期保存。
战国末年: 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墓室壁体,
西汉:大块空心砖墓盛行一时,墓室中已经出现穹窿顶。
东汉以后: 小砖与拱顶墓室代之而起。
唐、宋: 穹窿顶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明、清: 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且
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2、地面部分:
(1)封土堆:
殷末周初--春秋战国以后:
方上
以山为陵
宝城宝顶
(2)陵园建筑:
祭祀建筑区
神道
护陵监
封土堆:方上、以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春秋战国时: 冢墓普遍,墓的称谓由墓丘陵;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墓,大祟坟台。
汉: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汉文帝灞陵,依山为陵,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
曹魏:主张薄葬,因山为陵,不起坟、以免后世发掘。
唐太宗:因山为陵,以九峻山为坟,茔地高踞山际。
明孝陵:有所创新,地下建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用墙垣包绕,称
为宝城,南侧建方城明楼。
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土台土山圆形人工构筑物的转变。
陵园建筑
商代: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设享堂;
战国:数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外绕围墙。
秦汉陵园:依袭秦制,仿宫中前朝后寝之制,在陵中设庙和寝,墓前置石享
堂、石碑、石兽等墓表、石辟邪和墓碑,都属此类汉墓遗物。
庙中设神主,四时致祭;寝中有衣冠、几杖等生前用具,
南朝:帝陵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享堂不存,规模小。
唐代:因山为陵,建上宫(献殿)于陵园南门内,设下宫于山下(寝),
以便供食,形成上、下宫制。
唐陵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陵前神道加长,门阙及石像增多。
是宋、明神道布置的蓝本。又仿汉制,陵区内多设陪葬墓。
宋代: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布局是:陵台为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角阙,
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兽,相对而立。
明代:承唐宋而有创新。
布局: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
创新——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2或3进院落,
突出了朝拜祭祀的重要性。
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
北京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也是明代特有的做法。
清陵:大体沿袭明制,但各陵神道分立,有的后妃另建陵墓,与明陵稍有不同。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陵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2.33 MB
  • 时间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