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课程教案
汉语言文字学
教研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字与文化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编讲义
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兴均教授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内容
引言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掌握汉字的形成与传播的历史、汉字的性质与特点、文化的涵义等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是本讲的教学重点。如何用形象性很强的古文字引导学生对汉字所蕴藏的文化义蕴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本讲的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
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形象逼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步入汉字的神秘殿堂。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参考资料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王宁等《汉字与文化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
陆锡兴《汉字传播史》,语文出版社,2002年。
思考练习题
简述汉字形成与传播的历程。
汉字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字,与中华文化有何联系?
讲稿
汉字与文化
引言
本课是继基础必修课古代汉语之后的一门后续课。是古代汉语文字和古代文化常识两部分内容的延伸。
汉字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表意文字。世界上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分为两个大的体系:一个是表音文字,一个是表意文字。这两大体系都发源于亚洲。西方表音文字起源于西亚的苏美文字,由此产生的腓尼基人的楔形文字,向东传入希腊,形成希腊文字,向西传就形成了拉丁字母,然后传遍了西欧和中欧。东传形成了斯拉夫字母。波斯人借用腓尼基文字造就了古波斯文字,由此在西亚形成了古希伯来文字、叙利亚文字、巴列维文字、阿拉伯文字、安息文字等等。
汉字是中原华夏民族创制的一种表意文字。语言和文字本是一物的两面。文字就是写下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交际有语言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手势、信号等。语言的产生先于文字,这种时间间隔不是一年两年,其跨度大约是好几十万年。在第四世的早更新世的原始直立人开始(大约在20万年前,语言就产生了。可是文字却肇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许慎《说文解字·叙》称:“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第314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此说有考古材料的证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安半坡遗址向南不远的长安县斗门乡花园村客省庄2期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刻有“萬”和“退”字的兽肋骨,字形清晰,刀法拙朴,这个文化遗址距今4500年,与黄帝生活的时代相当。参见1986年5月3日的《陕西日报》。
,文字的产生与氏族部落的交往以致发生相互的战争有关。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交际面的扩大促成了文字的产生。因为有声语言不能留于异时,传与异地,只有文字才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线。以前在一个氏族内部,单靠手势和有声语言就能完成交际,先在不行了,必须要使用能突破时空限制的文字才能满足族际之间的交际的需要。黄帝时代正是氏族间的战争频繁发生时期。黄帝与炎帝之战史书有载,《国语·晋语》云:“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第3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姜水大概在今陕西的渭水上游。黄帝的发祥地则在今陕西的东北部和山西的南部,这两个氏族部落是当时的最显赫的部落,因此常发生战争。《史记·五帝本纪》和《大戴礼记·五帝德》都记载黄帝与赤(炎)帝战于阪泉。同时这两个氏族部落也相互通婚。战争和通婚都需要缔结盟约,这一交际的需要促成了汉字的产生。汉字在商代臻于成熟后就开始向四方传播。其途径大致分为西南、南、北、东、东北五个走向。向西南传播到古代的巴蜀、彝族、南昭和大理,向南传播到楚、吴越、闽越、南越、西瓯、骆越、壮、苗、瑶、侗、傈僳、水等民族以及越南,向北传播到白狄、匈奴、西夏等部族,向东北传播到高句丽、渤海国、契丹、女真等、向东传播到朝鲜、日本、琉球等。汉字向四方的传播也促成四方民族文字的产生。历史上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彝文、纳西东巴文、以及广西境内的古壮字等都是在汉字的影响下产生的。汉字传入异域的日本、朝鲜和越南,也促成了这些国家本族文字的产生,这三个国家现在都使用了音节文字和拼音文字,但曾经有过使用汉字和仿汉字自造本族字的阶段,日文假名有汉字的痕迹,朝鲜的谚文取发汉字的反切(即是用声韵拼合的文字)。越南曾经创制过的喃字,也是仿汉字式的文字。方块壮字(古壮字)也是仿汉字造的民族文字,但有一种音义型字是很特别的,例如:
、、、等。因此,亚洲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文
汉字与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