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建设海绵城市
The Special Focus
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张书函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本身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即水分特性和和力学
特性。海绵的水分特性表现为吸水、持水、释水,力学特性表现
为压缩、回弹、恢复。因此可从海绵自身的水分和力学特性方面
理解“海绵城市”的含义。结合的要求和国外的有关研
究,我们认为“海绵城市”应当有三个方面含义:从资源利用的
角度,城市建设能够顺应自然,通过构建建筑屋面—绿地—硬化
地面—雨水管渠—城市河道五位一体的水源涵养型城市下垫面,
使城市内的降雨更够被积存、净化、回用或入渗补给地下;从
防洪减灾的角度,要求城市能够与雨洪和谐共存,通过预防、预
警、应急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涝风险、减小灾害损失,能够
安全度过洪涝期并快速恢复生产和生活;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要
求城市建设和发展能够与自然相协调。也就是说“海绵城市”应
当能够很好地应对重现期从小到大的各种降雨,使其不发生洪涝
2014年2月11日发布的《住房和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工作
灾害同时又能合理地资源化利用雨洪水和维持良好的水文生态环
要点》中提出“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
境。
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的要求。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
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
二、应对城市雨水问题的理念与措施
行)》。尽管如此,关于“海绵城市”的内涵和如何建设“海绵
城市”,目前社会各界尚未达成一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和
(一)典型的理念与措施
研究。
从前面分析可知,“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应对城市雨水问
题,包括城市缺水与雨水流失问题、暴雨洪涝灾害问题和雨水径
一、“海绵城市”内涵探讨流污染问题等,这些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国外应对城市雨水问题的相关概念和理念主要包括:美国的
(一) 国外类似的概念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最佳管理措施
要研究“海绵城市”的内涵,首先看看国外是否有相类似的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BMP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概念。调研发现,近些年国外研究较热的一个概念“Resilience”
Infrastructure )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
与“海绵城市”有些相似。“Resilience”源自拉丁文Resilio,原
frastructure, GSI);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Water Sensitive
意为“跳回”,可理解为“弹性、耐受性、恢复力”。1973年加
Urban Design, 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ow
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首次把“Resilience”的概念引入生态学领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LIUDD);英国的可持
域,应用于水管理中的Resilience理念即来源于生态学。在生态
续排水系统(Sustaina
基于城市雨 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