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小学班级管理的金钥匙
——也谈激励策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育人方法中的激励手段,就是为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以期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毋庸讳言,激励对任何人,对学生在任何阶段的行为的促进作用都有其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最爱听表扬。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的学生,激励的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所采取的教育方法理应不同,本文就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激励策略,提高育人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做一点探索,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激励策略班级管理
一、激励策略的背景简说
听几个资深班主任在介绍班级管理成功经验的时候,都提到班级管理“一分靠严厉,四分靠引导,五分靠激励”的见解,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它不仅包含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新理念,体现了“严格要求”的班级管理思路,同时道出了“以引导为主”的班级管理新方法,明示了“引导与激励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新措施。
心理学的观点表述:所谓激励,就是在刺激作用下,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推动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班级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使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学习目标而采取正确行动,以取得更好的表现效果的教育过程。
一位心理学家到一所实验中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面对一个光源调节发光强度,记录试验者辨别光强度变化的感觉以测定其警觉性。试验分为四组:
A组为控制组,不施加激励,只被告知实验要求和方法;
B组为挑选组,参加者被告知,他们是觉察力最强、理应是错误最小的成员;
C组是竞赛组,明确要以误差次数评定小组优劣和名次;
D组是奖惩组,出现错误则批评,无误则奖励。
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存在明显差别,A组误差次数最多,B组误差次数最少。
这个实验非常有力地证明了激励的巨大作用,也揭示了激励方式对行为的影响,从而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激励策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而教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往往偏重于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说教,忽视对学生激励措施的运用。我现就班级管理中的“一分靠严厉,四分靠引导,五分靠激励”的体验,谈谈激励策略在班级管理、教育学生中的运用。
二、实施激励策略的理论依据
1、刺激与反应理论
人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并作出相应的应答。赫尔巴特的“刺激——反应”理论认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在刺激与反应联系的建立过程中,对学习态度、个人意志等内因,以及外部条件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系建立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普遍心理学认为:持续的单一的刺激,会使人的大脑产生疲劳而削弱刺激的效果,而适时的激励会增强刺激的效果。
2、需要与动机理论
需要是由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人的内部紧张状态。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驱动力。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追求进步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的表现是,因为学生之所以努力学习、追求进步,是为了获得教师、同学的认同,以增进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情谊,满足其更好的交往的需要;后者是学生力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目的在于满足自尊的需要。两种动机都是学生自觉性和
激励——班级管理金钥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