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 节《水珠从哪里来》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
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
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难点
探究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
3个玻璃杯,清水,冰块,抹布(纸巾)。
六、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刚才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的杯子里都装入了一些冰块,让我们一起期
待奇迹的发生,请大家认真观察杯子的外壁,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问题:那对于外壁上的这些小水珠,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2、做出假设
(1)引导做出假设:
这些水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这些水珠的来源,比如
说:水珠可能是从(板书:假设)
(2)学生自主猜测:
预设: ○1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
○2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溢出来的 。
○3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3、分析假设
(1)分析假设:这些假设都合理吗?
你们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假设进行分析,判断一下吗?
(2)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如
1“不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
○2“不可能是从杯子里溢出来的 ”
因为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溢出来。
○3不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因为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3)修正假设:
大家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知道杯子外壁上的水珠不是杯内的冰块融化形成的,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有的说有关系,有的说没有关系,怎么办呢?
4、实验验证
(1)设计实验方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学上,为了证明我们的假设是合理的,我们常需要设计对比实验来进行验证,既然是对比实验,我们拿什么把使杯壁上形成水珠的物质和冰进行对比呢?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什么?不同条件是什么?实验中要观察什么呢?
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制定各个小组的实施方案。
“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实施方案
(分组制定实施方案,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2)交流实验方案
从同学们充满自信的笑容里,
我知道你已经设计出了好的方案了。
哪一个小组的同
学先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呢?
预设
○1实验材料的选择(杯子中分别放入水、冰块或空气)
○2实验的相同条件:杯子要完全一样并放在同一地方,不同条件是杯子中装入的东西不一样。
○3实验中要观察杯子的外壁是否出现小水珠。
(3)明确“实验要求” 有了好的实验方案还不能急着动手
水珠从哪里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