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大宝藏论 佛教史大宝藏论
布顿大师
民族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
目录
第一总纲明闻、说正法的功德
甲初总述闻、说正法的功德
乙初听受正法的功德
乙二讲说正法的功德
丙初对导师佛世尊能作无上供养
丙二较财施更为殊胜,而是最殊胜之利益
丙三能获得陀罗尼与明智
丙四由增福而证得菩提
乙三闻、说正法总的功德
丙初能增长三乘的境域
丙二能成智者为众所敬仰
丙三能住持教法而证得菩提
甲二分说闻、说大乘正法的功德
乙初开基时能为小乘善法所摄受并达到培育种性
乙二修道时能离尽障染,较他福德益增上
乙三证果时能获一切种智
第二总纲明所闻、说之法
甲初法字声行境的区别
甲二法之字义
甲三法之性能
甲四详细辨析
乙初果法
乙二修法
乙三讲说法
丙初“经”
丁初性能
丁二字义
丁三区别
戊初时间
戊二所诠
戊三能诠
戊四对治
己初十二分教摄于三藏
己二“藏”的词义
己三安立“三藏”之理
己四各“藏”的词义
戊五应化有情
戊六增上缘
己初亲口所说教
己二加被所说教
己三开许所说教
丙二“论”
丁初体性
丁二词义
丁三区别
戊初由胜劣之门而分
戊二出作用之门而分
戊三出所诠之门而分
己初说尽所有法
庚初一般论
庚二特殊论
己二说如所有法
己三说解脱及一切种智之道
戊四由所说论典之门而分
戊五摄述论典种类
第三总纲如何闻、说及修学法
甲初所说法的差别
甲二阿阇黎说法的差别
乙初能说者——阿阇黎的德相
乙二依何为讲说的方便
乙三应如何说法
丙初依应化有情而说
丙二依需求而说
丙三依进行而说
丁初加行
丁二正行
丁三完结行
甲三弟子闻法的差别
乙初以何者为闻法的有情
一、上等闻法的有情
丙初闻法者应断离的过失
丙二闻法者应有之相
丁初具能通达的智慧
丁二具求义的愿望
丁三具无我慢的恭敬心
二、中等闻法的有情
三、下等闻法的有情
乙二依何为听闻的方便
乙三应如何闻法
丙初加行
丁初修法的思想
丁二恭敬的行为
丁三修生喜的聚缘
丙二正行
丙三完结行
甲四师徒修学“法义”的教授
第四总纲所修之法如何而来的情况
甲初总说世间中佛法如何而来的情况
乙初总说在何劫中有佛出现于世的情况
乙二分说在贤劫中有佛出现于世的情况
丙初《大悲妙法莲花经》中说一千零五佛出现于世的情况
丙二《秘密不可思议经》等所说千佛出现于世的情况
乙三特别是在此娑婆世界中释迦牟尼王佛出现于世的情况
丙初小乘声闻之规
丁初发心的情况
丁二中间积聚资粮的情况
丁三成佛的情况
丙二大乘之规
丁初最初发最胜菩提心的情况
戊初发心的体性
戊二发心的因缘
戊三发心的胜利
戊四发心的差别
戊五应如何发心
丁二中间积聚无数劫资粮的情况
戊初明所积聚资粮的情况
己初资粮的体性
己二配合六度的情况
己三训释字义
己四“业”
己五修法
己六“果”
己七所缘境
己八分类
庚初就大乘之规而论
庚二以摄法而论
庚三由“地”之门而分
庚四就四摄而分
庚五就四行而分
庚六就八十无尽慧而分
庚七就二十二种发心而分
庚八就四加行而分
庚九依共通乘的说法就四道而分
庚十就三学而分
庚十一就三种福资而分
庚十二就七道或三十七菩提分而分
戊二积聚若干时间
戊三如何积聚资粮的情况
丁三最后摧伏四魔而成佛的情况
戊初明佛之自性(即本质)
己初三身的体性
己二解释名义
己三数目决定
己四是何境界
己五辨别
戊二分说佛的事业(译者按原文标出十二事业)
(一)从兜率下降事业
(二)入胎事业
(三)诞生事业
(四)学书习定事业
(五)婚配赛艺事业
(六)离俗出家事业
(七)行苦行事业
(八)誓得大菩提事业
(九)降魔成佛事业
(十)转法轮事业
(十一)从天降临事业
(十二)示涅槃事业
戊三分别抉择佛转法轮之义
己初由结集者作结集法藏的情况
庚初依小乘声闻之规而说
庚二依大乘之规而说
己二所结集教法的情况
庚初教法能住世若干时间
庚二悬记教法住世时所出住持教法的有情
庚三得悬记者对佛教法所作的事业
己三住法之末衰毁的情况
甲二分说西藏佛教如何而来的情况
乙初前弘时期西藏佛
佛教史大宝藏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