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是中专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现代诗歌。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指导思想:
1、让学生阅读和欣赏的同时,结合作品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知人论世”,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来体会诗词情和景;
2、理解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寓意;
3、反复吟诵,体会作品的情思和韵味。引导学生在领会诗词共同特点的同时,把握每篇作品的独特内涵和意境。
本文安排在本单元第一课,足见其重要性。
教学目标
(1)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理解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3)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反复吟诵,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培养诗词的鉴赏能力。
下一页
说教法、说学法:
本课将运用多媒体教学,范读与鉴赏、评说、质疑等教法和引导学生使用朗读、自学、讨论、对比、练习等学习方法相结合。做到: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3、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教学过程:
1、复习同题诗词,温故知新。
2、真迹鉴赏,常识介绍,导入新课。
3、介绍背景,知人论世。
4、反复朗读、分析课文。
5、小结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拓展练习
(感受交流、背诵竞赛、以唱代背)
2、布置作业
《沁园春·雪》(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复习:
关于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后为躲避军阀的追捕,秘密离开韶山。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 长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