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会计制度完善建议 .doc医院会计制度完善建议
一、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科目设置缺陷具体表现在:(1)缺乏对预付款项处理的科目。在医院购买设备、紧俏药品及卫生材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预付款的情况,现行制度未设“预付账款”科目,致使大部分医院在核算此类业务时,均将其纳入其他应收款核算,混淆了医院诊疗活动与诊疗活动以外支付资金的区别,不利于资金管理,同时科目设置也不相匹配,收入中设有“预收医疗款”,而在成本却缺少与此相对应的科目。(2)缺乏对银行票据处理的科目。为解决流动资金短缺,降低资金成本,医院在付款过程中广泛使用银行票据,该业务有别于一般商业欠款,一般到期即付,不可展期,理应单独作为一类业务核算。现行制度未对这类业务单设科目核算,实际工作中普遍将其置于应付账款下核算,致使管理者不能识别短期债务风险。(3)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核算规定过于粗略。现行制度规定,融资租入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其他应付款”,支付租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固定基金”,同时,借记“其他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如此处理未考虑设备本身在采用这一购买方式中包含的利息费用因素,可能虚估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符合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此外对期满留购、租期内利率变化相应账务处理均未做出规范,致使核算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不能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4)借款费用规定过于笼统。借款建设是医疗行业普遍现象,在整个建设周期中,利息费用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对构建资产价值和当期费用影响均较大,现行制度既未对资本化条件、时点做出规定,也未对资本化额、资本化率做出规定,依赖会计人员把握,降低了不同医院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5)固定资产多渠道列支。现行制度规定“5万元以下的设备采购、10万元以下的维修从支出科目列支,超过5万元的设备支出和10万元以上的维修从专用基金列支”。该规定混淆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大幅降低了当期支出,失去了支出应有的统计意义,给决策者传递错误的信息。(6)净资产重复计列。在资产购置过程中,从资金总量上看,并不会带来净资产的额外增加,仅涉及资产形态或债务的变化,设置“固定基金”科目虚增了净资产。且该科目在资产持有期间一直不变,更与事实相违背,资产在实际使用中随时间、使用情况不断损耗,自身价值逐步降低,原有价值通过医疗收费和财政补偿逐步转化为流动资产和新的固定资产,转化的具体数额已在“专用基金”中反映。尤其是在原有资产未处置的情形下,会形成“固定基金”的自我膨胀,更进一步虚增了净资产。
(二)报表列报缺陷具体表现在:(1)资产项目以总额列报,未以净额列报。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应收医疗款、其他应收款直接以总额列报。未对准备科目抵减,药品和药品差价同时列报,易使报表使用者产生错觉,乐观估计可用资源。(2)列报项目直接以科目余额填列,致使报表项目不能反映其所代表的真实经济涵义。如应收款类,贷方余额反映的是负债,在资产中列报,不仅低估资产,少计准备,而且隐瞒了真实债务;又如长期负债,一年内到期的债务本质是短期债务,不加区分一律在长期负债中列报,易使报表使用者低估短期债务风险。(3)净资产分类混乱,实际内容难以理解。国家投入资产通过结余科目中转最终放人事业基金,根据结余提取部分本应放人事业基金又放入专用基金,根据资产总额提取修购实际是资产备抵科目又放人净资产。这种分类方法非医院专业
医院会计制度完善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