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术数文化的传承,自古有隐、显两条途径,显的一层,是各种形诸文字的记录,这一类,古人称之为“万卷书”,隐的一面,是师道宗门内的传授,是关于具体技巧、法脉的传承,是不能形于文字的东西,这一类,古人称之为“一句话”。中国传统术数典籍很多,以博大精深来论之并不为过,但这些典籍只是面上的东西,要学到真的东西,要到“隐”的那面去找,“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这句话,用在术数的宗门延续中很恰当。 关于术数学的传承与法脉的延续及宗门脉络。笔者于前文《论中华术数文化的钥匙》一文中已有所论述,今不再赘言。大六壬金口诀的传承,一直是术数传授中的“隐”的一面,传承的要求是:“口耳相传,不立文字”,“藏之名山,秘以金匙”。现在通行本《大六壬神课金口诀》的流传,是个异数。 现行通行本的《大六壬神课金口诀》题属为:洞春道人真阳子杨守一精阅,钟谷逸士熊大木校正,金谷居士周敬弦重订。如今能够见到的这个辑本的原始本,是明嘉靖二十四年的木刻套红大字本,其后流传比较广泛的还有清康熙三年的石刻小字本和上海廣益書局版石刻小字本,这些版本之间小有差别,但应都属于传抄刻印错误,其所据的原本应该是一个,这个版本是现在外界能够见到的《金口诀》的唯一传本。现在外边传授的金口诀,所据的也都是这个版本。通行本《大六壬神课金口诀》的编辑者,历史无载,但考其文,其人必为宗门中得传法脉之人,通行本《大六壬神课金口诀》的内容,不计附录之《神枢经》、《壁玉经》,是从宗门内传的三套秘本中辑录出来的,但其中将凡涉及到秘传口诀的部分尽行删去,或混以他文,并有多处对原文故意曲解之处。 《大六壬神课金口诀》,明刻本篇头有遂然子序,清广益书局本,前有楚黄陶中序(此序原为嘉靖年官版金口诀金台宋氏撰),其序文曰:“粤自河图洛书出,先圣则之为经,以开物成务,而前民用,诚万世道术之鼻祖也。古设大卜筮人之观掌其事,而今亡矣,惜哉!世传神课金口诀,命谓述自孙氏膑,膑始清大六壬,尤歉其博而弗约,遂择其简粹神妙之最,辑为此书,傅行於世,占无不应。后之好事者,引伸触类散其底蕴,使观占者率多病其涣漫、无所措手。予时借员内书局供职之暇,悉措诸说之同,共参互官本,於凡歌诀断例诗词赋颂之类巨细毕举一一重订校正。间附已意,补其阙晦而直解之,捐俸锓梓以续厥。传其为神课者,以三传四用生克之占於天时地理人事之浩,靡不奇验。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其为金口诀者,如令出人之口无所回互改易之谓也,前人取名意或如此,若其中幽深玄远者多不能尽晓,姑阙以佚高明之士鉴之,庶不失前人微意云。”由此序文可以大致知晓时人对于金口诀的几个观点及金口诀当时流传的情况。 一、金口诀是传自于祖师孙膑 二、金口诀是在大六壬的基础上,整理加工,提取其精华而成文,所谓:“择其简粹神妙之最,辑为此书,傅行於世,占无不应。” 三、金口诀在广益书局本之前有多个版本,其中并有官本行世,但其中:“引伸触类散其底蕴,使观占者率多病其涣漫、无所措手。”故编者参互各本予以补校。 四、编者于金口诀有直解(但参互明本,清版除更正部分错漏外,实改易不多,且清版中有不足明版者) 五、以“金口诀”之意为:“令出人之口无所回互改易之谓也,前人取名意或如此”此又是以“金口诀”为“金口决”了。 六、清本题属将编者“洞春真人杨守一”一分为二,题为洞春道人真阳子辑,杨守一精阅,则又以一人为两人,正是“澹台灭明为两人,且待小僧伸伸脚”了。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补序者对“金口诀”不清楚,是外行。对于金口诀的起源,现在传授金口诀者,大都延用的这个序中的说法。 金口诀于宗门内秘相传授,其来渊源有自,并非尽如通行本序言中所述,以下笔者就自身所得略述一二,以正源流,还金口诀以其本来面目。(待续)一、由术法本身看金口诀的渊源由递承关系看六壬神课金口诀的发端 中华术数文化的起源,有早晚之分,后产生出来的术数门类,不论其立论如何精当,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混入其它术数门的内容,这种情况,有些象用旧瓶装新酒,有时瓶子是干净的,有时瓶子里还会剩一些,新酒装进去就成了鸡尾酒,总会保留一些原来酒的味道,对于这一点,清六壬大家程树勋于其《壬学琐记》中论之甚详,今录之如下:“太乙、奇门、六壬,古称三式,愚以为六壬最先出,奇门次出,太乙晚出。何以明之?观六壬纯用干支神将推演,并不用九星八门、文昌计都等项,以是知其先出。奇门所用天三门、地四户、天马方则采用六壬矣。太乙所用九星、八门、五符等类,则采用奇门六壬矣,以是知二书皆在六壬之后也。三式虽以太乙为尊,但其积算推至一千万年以上,荒渺无稽,况天运循环、国祚修短,何敢予知?固不若六壬之切于日用而又不干例禁也。”程氏是清代的壬学大家,其采擢古文,手录秘秩甚众,见解也极有独到之处。
金口诀源流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