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造型设计》教学方案
(Animation Character Design)
课程代码:1D14885 学分:4、0
总学时数:64 理论时数:8 实践时数:56
开课对象:动画专业(本科)
课程介绍与分析:
本课程是一门动画专业的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先行于《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等,是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先驱课程之一。《动画造型设计》课原课程名称为《动画造型基础》,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总结,为使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在动画专业教改项目《基于动画流程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框架下,自2008级开始,将其更改为《动画造型设计》,同时另有美术造型基础类课程《角色造型表现》与之相配合,这样,课程的定位更准确,课程分工更明确。更改为《动画造型设计》后,课程由原有的2个学分32学时增加至4个学分64课时,其中实践课时从原先的24学时增加至56学时,着重于动漫角色形象的造型设计和角色形象的应用设计。《动画造型设计》注重学生对动漫角色造型设计规律和方法的理解和实践,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意意识,培养学生的角色创造能力。
学时、学分优化图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动画专业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特别体现在绘画能力方面。这使本专业学生在艺术造型、艺术审美等能力参差不齐。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长久以来,轻则会使部分同学由于绘画功底薄弱而对该课程失去兴趣,重则使这样的学生对动画产生畏惧感。甚至会打消他们对动画造型设计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动画固有的特性,除了个别实验性动画之外,其余动画片的制作是一个必须以团队协作来完成的工作,通过团队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个体的特长,集中学生各自的创意点。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时候以一个标准班为单位,在实践教学的时候将一个班级分为多个小班。其中,小班人数在5个左右,要求各个成员的专业水平有所差异,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按学生的能力情况将其分为优、良、中、差等级,然后将其交叉分配至每个“小班”。这样一来,学生之间就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互相带动。并且小组与小组之间也要进行相互研讨、互评乃至交叉合作等方式进行设计。
团队组成情况
在动画产业极速发展的今天,动画造型艺术已经由单纯服务于影视动画转向了服务于几乎所有需要动漫形象的行业,成为现代传播中具有重要符号性意义作用的一种手段,成为应用广泛的新兴的造型艺术现象。以往的动画造型必须是为动画片服务的,具有服务性,其设计思路也遵循传统的制作流程,隶属于动画作品之下。例如:《龙猫》、《飞屋环游记》等经典动画影片中的造型设计,总是以已有的故事为设计背景,为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设计,是全盘故事格局的棋子。而今新兴的动漫造型打破了传统的产生顺序,颠覆以剧本为核心的传统动画造型设计流程,在当今,动画影片生产的任何环节都可以独立出来并作为核心,取得一定成功后再围绕这个核心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制作。因此,某种意义上,由于造型设计的成功,可以衍生出诸多“产品”,甚至可以以形象为核心衍生出动画影视片(在这里姑且称之为衍生动画)。如:当下流行的成功案例——兔斯基系列,就是以单一的角色造型设计衍生出来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动画造型设计课程必须重视动漫形象的应用现象,必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训练学生的应用设计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动画造型设计教学也必须在巩固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与时俱进,引入市场流行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优化: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动画造型设计》的教学模式上也做了系列改革。具体体现在理论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
一、理论讲授部分(大班讲授为主):
,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师的讲授并不以简单的知识传授为要,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通过此过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对各类相关企业进行走访,收集当今各种类型的、具有一定市场价值、学术价值的动画造型案例进行分析、解构,将适应市场的新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争取在第一时间引入课堂。
,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通过面谈或着网络交流等方式聆听学生的心声,然后合理备课、优化教学内容,以做到针对性较强的教学。
二、实践教学部分(小班讨论模式为主):
,从原先的24学时增加至56学时,着重于动漫角色形象的造型设计和角色形象的应用设计。
、系列化的课题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结合学生情况和市场情况合理设置虚拟项目,或者是直接将真实的项目带入课堂等方式来训练学生。
《动画造型设计》教学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