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appreciation between On His Deceased Wife by Milton and Jiang Cheng zi by Su Shi
苏轼《江城子》与弥尔顿《梦亡妻》之对比赏析
摘要: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致亡妻》分别都是中西方著名的悼亡诗。两者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然而,由于受中西方文化,宗教,信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两首诗又同中有异。本文拟从文本内外对这两首悼亡诗进行解读,从中国和西方尤其是英国的诗歌功用理论和表现理论以及宗教信仰两方面来分析并探讨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正文)相同点:
1。都描写梦境中看见亡妻。两首诗都采用了梦境的写作形式。
2。都于诗句中寄托着深厚的感情和悲哀。
表达方式都是直抒胸臆,真切表达自己对亡妻不渝的爱和深深的怀念。
以上两首诗都堪称各国悼亡诗中的经典,两者有相同
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
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死亡赋予生者以永
恒的权利,将爱情进行到底。显而易见,这两首诗都紧紧围
绕着爱情与死亡这两个文学创作中的永恒主题,共同谱写
了历史上两段著名的“人鬼生死恋”。
一、相同的构思
《江城子》与《梦亡妻》都是以记梦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亡
妻的怀恋。苏轼的《江城子》,感情深挚,充满委婉哀伤的情调。
上阙直抒思念之情,因情成梦。下阙虚写梦境,情与梦浑然一体。“夜来幽梦忽还乡”,梦
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凝重。“小轩窗,正梳妆。”
即是梦中所见,
这一个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
的幸福生活的情景。
苏轼推崇自然平淡的诗歌语言,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
样,追求道家的“贵真”审美观,任情流泻,故其词在意象选择上
是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而
弥尔顿的诗歌风格浪漫,追求寻找一种古典的、忧郁的、遥远的
美。因而在意象选择上多用想象性意象,着重的是思,或幻想、
或反思。《江城子》含蓄写实;而《梦亡妻》却多有宗教神秘色
彩。《江城子》的写实,一方面体现在作者对自己的境遇的描写
上,
而《梦亡妻》却多有宗教神秘色彩,主要体现在用典
上,诗的第一小节引用的就是一个完整希腊神话故事。
这个典故烘托出了一个浪漫、神奇的意境。
二、差异的文化根源
从两首诗不同风格之比较,我们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
诗差异的文化根源,中国悼亡诗受由来已久的现实主义风格影
响,往往选择生活中普遍性的意象来暗示死亡。如苏轼《江城
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妆”中的孤坟意象,亡妻生前对镜梳妆的意象,暗示了死亡的残
酷。但在英国悼亡诗中,如此琐碎生活化的意象很少出现。弥
尔顿的悼亡诗多用幻想、想象,意象的选择自由,范围极广,如
“圣洁的亡妻”、“无瑕的白璧”等。这是因为英国文学受西方浪
漫主义传统的熏染,诗歌悼亡意象多具想象性和哲理性,在意象
的选择
英美文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