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细胞学说:
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
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德国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美国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美国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光合作用:
萨克斯德国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英国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英格豪斯荷兰发现普利斯特的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德国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德国叶片半遮光处理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鲁宾、卡门美法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美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植物细胞全能性:
斯图尔德美国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植物组培,形成新植株,证实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全能性。
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奥地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包括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1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