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枸杞——荒漠化治理与特色产业中亮丽的风景
青海柴达木枸杞又名柴杞,主要出产于柴达木盆地,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状似红宝石,色红粒大,果实卵圆形,籽少、肉厚,大小均匀,无碎果,无霉变,无杂质,品质优良,这主要得益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柴达木盆地光照时间长达10小时,昼夜温差12℃,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种植出的枸杞所含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高,优质大果可占70%以上。柴达木枸杞的多糖含量相比其它产区而言含量居中,较适宜晾晒干果和制造浓缩汁,黄酮含量较其它产区高30%左右,是国内最优质的枸杞之一。同时,由于枸杞产区海拔2800米左右,气候干旱,空气相对湿度低,枸杞等植物的病虫害相对较少。没有工业污染,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洁净,水源、土壤无污染、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生产的有机枸杞达到国际同行业最高标准。经过技术分析,同一品种的枸杞在柴达木地区栽培,品质便会变为上乘。采用先进的喷雾干燥技术,在符合GMP标准的10万级洁净车间生产的枸杞粉,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枸杞的营养成分、色泽及风味,是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的理想添加剂。
柴达木枸杞在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给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建立起了绿色屏障。据了解,我省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省林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柴达木地区以枸杞、沙棘等经济林种植为模式发展后续产业的发展思路;2002年,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我省开始在柴达木盆地沙区数十个绿洲及周边地区,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地在沙化土地上人工营造、发展枸杞经济林,达到生态防护和经济效益兼用的目的。至2007年,,。目前,枸杞干果加工和依托枸杞经济林发展起来的公司,,%。
但由于产业化起步晚,缺少大规模人工种植的环境,生产规模小,种植面积远远少于宁夏等其他枸杞产地,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市场优势。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和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着力培育特色农牧业产品,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将青海枸杞产业引向集约型和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占林研究员介绍,我省柴达木地区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野生枸杞资源,由于天然生长在高寒、干旱的沙漠地区,根系发达,抗病、抗旱能力强,耐瘠薄,对水肥条件要求低,生长迅速,适应范围广,抗风固沙、保持水土功效显著,是非常优良的治理荒漠化的树种,在沙漠化防治方面效果突出。近几年,为配合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的发展,柴达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枸杞人工栽培,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枸杞产业化生产基地,成效显著。
柴达木枸杞栽培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由于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植株光合效率高,夜间消耗少,有利于有机物质积累,枸杞有效内含物含量和营养价值普遍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诺木洪地区的枸杞更是柴达木枸杞中的上品,果实大、
柴达木枸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