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知识讲稿
森林火灾,这个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些人可能都亲身扑救或经历过森林火灾,它对森林的破坏、大气环境的污染都非常严重,并直接对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及大的威胁。我县虽然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森林火灾了,这除了政府重视和预防、扑救措施得力以外,我想主要还是紫阳特殊的所谓“豹子皮”式的零星分散的林地分布情况造成的。但是随着近年来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长防工程造林力度不断加,原来零星分散的林地现在连成了一整片,再加上我县山大坡陡的地形,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将很难得到控制,必将造成重大的森林资源和财产损失。要想有效的防控森林火灾的发生,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它的一些特性。
一、森林火灾的特点
(一)森林火灾主要受风的控制
在晴朗的天气,一般都有山谷风这种现象。谷风发生在上午10左右,逐渐增强,到下午3时以后最大。山谷风有阵风性质,受其控制,山火在一天中也有盛期、中期、衰期。一般衰期主要在早上4时-10时之间,是扑火的最好时机。俗话说,山火不过夜,如果头天的火到第二天上午10点以前没有扑灭,就要做好打恶仗的准备了。盛期出现两次,午后15-17时和晚上20-22时之间。此时不宜人工扑火。
(二)火势受地形因素影响
地形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火势的蔓延。在山势大转折(主要是坡向大转折)、窄谷和山脊上,多会出现自然终止燃烧的现象。大的山势转折处,由于反山气流的作用,上山火到山顶时,火势常常衰落,会停止发展。峡谷地段的风速加快,在“峡谷效应”的作用下分流之处,火势至此通常暂时中止。其次,在山区由山脚向山顶蔓延的火要受一些缓坡、小平地、陡坡和峭壁的小地形影响。因为谷风经过各种小地形时会形成很小的涡流旋,对火蔓延能起阻碍作用。缓坡和陡坡上的火蔓延快,不易扑救,而山坳、小平地上的蔓延速度减缓,是高山地带扑火的好时机。
(三)森林火灾常呈跳跃式发展
由于山高坡陡,沟谷狭窄,林火占有较大的垂直空间。除了水平推移外,还有跳跃式发展的特点。跳跃式燃烧的原因是球果或小树枝燃烧后,随风吹至高空向远处落下后引起的,此时,火场周围在热浪的作用下,空气和林地进一步干燥,温度升高,一有火种,立即起火。
(四)森林火灾常常死灰复然
森林火灾虽有一般的蔓延规律,但常有反复。主要是因为余火相对隐蔽,地面无火无烟,使人难以警觉,到突然起火时,尽管有人在现场监护防守,也已措手不及,特别是在火场的边沿更为严重。其次可能是余火自然问题。腐烂的枯枝落叶
在高温的作用下,会释放出可燃气体,一旦与外部空气结合,即发生自燃。
二、森林火险天气
火险天气就是有利于发生森林火灾的气候条件。在森林可燃物和火源具备的情况下,森林能否着火,着火后能否成灾,主要取决于火险天气。
(一)对森林火灾发生明显影响的气象要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1、降水量。降水的变化能直接影响可燃物的含水量。降水量大,降水均匀,火灾就少,反之,火灾就多。通常,日降水大于5毫米的降水量能使可燃物的吸水达到饱和状态,一般很少发生火灾。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森林防火期连续干旱时间超过10天,火灾就频繁发生。如果超过20天,就可能发生大的火灾,要引起高度重视。
2、温度 。温度直接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在森林防火期内,或者在长期干旱条件下,森林火灾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气温在0ºC以下,火灾很少发生,即使着火,蔓延速度较慢;当气温在5ºC以上时,火灾常有发生;当气温高于15ºC时,火灾大量发生;当气温日较差(即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在7-20ºC时,火灾严重发生。
3、风。风的作用可加速可燃物水分蒸发,补充新鲜氧气
故风是森林火灾中最重要的因子。风的大小与火灾大小有直接关系。
4、连旱。一般来说,连旱时间愈长,气温愈高,相对湿度愈小,可燃物含水率愈小,易发生火灾。
(二)森林火灾发生时常见的天气条件
1、万里晴空,能见度愈高,火灾危险性愈大,火灾发生较多。反之,天气雾蒙蒙的,火灾发生较少。
2、风向不稳定,火灾发生较多。
3、出现乱流,如在野外或墙角落出现有纸片、尘土的旋风,火灾危险性大。
4、冷空气到来,下雨前几天反常出现高温天气,火灾发生较多;雨后几天,天气很好,温度较高,火灾也发生较多。
三、森林火灾预防
森林防火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预防是森林防火的前提和关键,消灭是被动手段,挽救措施。只有把预防工作搞好了,才有可能不发生火灾或少发生火灾。而森林火灾预防首先应做好群众性的防火工作,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严格控制火源。
四、森林防火的职责制度
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的各项制度,实行森林防火负责制,是森林防火管理工作一种十分成功的措施和手段。其中行政领导负责制是搞好森林防火工作的
核心,而家
森林防火知识讲稿(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