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曰》—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历史
以前读历史,只是将它作为一本又厚又重的书去读,然后通过我们的品读,观察,分析出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唯物史观教我们,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深刻根源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又会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全球史观教我们,要将这一事件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看这一事件对其他事件物所具有影响,但无论是哪种史观,总给我一种冷冰冰的感觉,这种置身事外的剖析解读总让人觉得无趣,仿佛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历史,而只是实验室里的尸体,我们只看它里面有什么,都不注意将之与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一直让为,历史一定要与人有关,否则就失去了意义,而柏杨正是站在以人为醋的角度上,以现代多元化背景出发议论历史,与传统儒家开展对话,提出新的观点,这大大增加了我对于阅读此书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总是帝王将相的历史,通过对一个历史人特的记载,看他对于国家有无功过,品行如何,这样一个人物的评价就出来了,于是,以儒家观点为标准,好的人变成圣人,恶的人则遗臭万年。《柏杨曰》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那就是人性,从人性来解读历史人物的行为,史家的论点,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必会盾出许多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就拿司马光本人来说,《柏杨曰》是针对《资治通鉴》而写的,所以析杨必然会针对司马光的论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柏杨在其开篇便对司马光对于“三家分晋”的看法提出了“正名主义”的观点。正名是儒家的传统观点,要求一个人是什么就是什么,司马光本人对于正名主义高度崇拜,但从他本人所处立场可以看出,之所以会崇拜正名主义,不过是由于他是一个士大夫,一个地主阶级罢了,他关心官僚士大夫的利益比关心人民的利益要多的多,所以他才会坚决所对王安石变法,因为他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司马光对于很多人是正面形象的,是历史人为了塑造的结果,如果从人性的观点来看,他也不过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普通人罢了,这样《柏杨曰》便以人性为纽带,接近了现代人与古代人的距离,使历史对人产而言不再遥不可及,也不再是如那解剖室供我们解剖的尸体一般冷清而理智,残酷。
《柏杨曰》还有一个特点,是关注人民,具有人文情怀。传统的历史不是对统治都的歌功颂德就是对违反他们儒家标准的人进行“人身攻击”。像汉文帝的文景之治便是如此。史学家们把大好的赞扬奉献给了他们所谓的明君、贤君,说文景之治下百姓是多么的安居乐业,说那是那么美好的盛世局面。可事实是,文景时期,王侯子弟可擅自逮捕人民,擅自征税,人民被禁止吃肉饮酒。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多么残暴的事啊,可即使是被称作“文景之治”的盛世,也无法抹去这阴暗的一面,更不用说其他暴君、昏君统治的情况了。人民在贤君、仁君的统治下尚且遭受残酷的剥削,这是谁的错,是皇帝的错吗?我想是君主专制的错,在君主专制下,人民不可能享有真正的安乐,柏杨正是通过这一点表达了他对专制的看法,对人民的同情,与对民主的期望。历史之所以爱关注,不光是以史为鉴的原因,更多的,我们关注着人物命运,换位思考,体验人的情感。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面对的不只是历史,还有人。
由古至今,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不断变化,上古的人从不把君看得很重,于是便了“国人暴动”,封建社会的人视皇帝为神明,于是皇帝便成了神圣不可侵犯了,当今,生活在自由民主下的我们,对于平等自由、民主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是现代化背景的产物,品读历史,发表议论是古、今人对话,是在思想领
柏杨曰(书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