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水文地质概况
第一节煤(岩)层赋存特征
一、地层
本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的中部,金春—乔家沟精查勘探区北段和张子山煤矿扩建勘探区内,井田内赋存的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及上第三系、第四系地层。现根据金春—乔家沟精查勘探区和张子山煤矿矿建勘探资料,结合煤矿建设揭露情况将井田内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及其变化情况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本组地层在地表未见出露,据钻孔揭露,岩性以深灰色、灰色巨厚层状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为主,夹灰—黄色泥灰岩,灰岩致密、坚硬,质地纯净,裂隙发育。顶部侵蚀面下有石膏带,再下为深灰色角砾状灰岩,富含珠角石等化石,本组厚度大于100m。
(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砂岩组成,常夹1~2层不稳定的石灰岩。底部为灰色铝土泥岩,局部为黄色黄铁矿。平行不整合覆盖于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之上,沉积厚度受奥灰侵蚀基准面控制。—,。
(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亦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色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主要含石灰岩有4层(L0、L1、K2、L5),全区稳定,除L0石灰岩外,其下均直接压煤(8、7、6号),是很好的标志层,所含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6、7、8、10、11号,6、10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四)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为井田内另一含煤地层,由各粒级灰白色砂岩,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01、02、03、1、2、3、4、4下、5上、5中、5下号11层煤,其中4号煤层为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5上号煤层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五)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为一套纯陆相沉积,下部以灰绿色的砂岩、砂质泥岩为主,间夹薄层泥岩及煤线,上部以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夹有泥岩条带,~,。底部以K4中砂岩为界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六)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由黄绿色砂岩与紫色、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互层,-,,底部以K6砂岩为界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七)上第三系上新统(N2)
区内沟谷中分布,~,。其上部为暗红色砂质粘土,间夹2-3层钙质及豆状铁锰质结核,结核层中含动物骨骼化石;中部为棕红色砂质粘土,常夹1-;下部为一层胶结或半胶结状的砾岩,砾石磨园度好,分选性差,成分主要为石灰岩、石英砂岩,次为片麻岩,此层砾岩不稳定。
(八)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下部为棕黄色砂质粘土、夹十余层棕红色粘土条带及3—5层钙质结核。上部为淡黄色粉砂土,垂直节理发育。厚0~,,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含煤地层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现分述如下:
(一)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本组主要岩性为灰色砂岩、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石灰岩,含煤5层,其中可采煤层2层,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层段,~,。属海陆交互相沉积,根据岩性、沉积特征,以10号煤层、L1灰岩本组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1、下段(C3t1)
K1砂岩底~10号煤层底,为基本无煤段。岩性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间夹灰色各粒级砂岩,夹1~2层青灰色、深灰色石灰岩和11号煤线。-,。
2、中段(C3t2)
10号煤层底~L1石灰岩底,为碎屑岩含煤段。其中含有稳定可采的10号煤层和不稳定的8号煤层,两煤层之间普遍为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局部含砾)顶部和底部大多为泥岩或砂质泥岩。-,。
3、上段(C3t3)
L1石灰岩底~L5石灰岩顶,为碳酸岩及碎屑岩含煤段。本段地层主要由四层石灰岩组成,石灰岩厚度占到整个岩层厚度的60%以上。三层石灰岩厚度都比较稳定,从上而下依次为L5、K2、L1。石灰岩与石灰岩之间夹有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6、7号煤层,其中6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7号煤层为不
探放水设计_6#回风大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