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化
摘要:在初中阶段,孩子们的注意力都相对不太集中,一个老师良好的幽默语言能够带动课堂气氛,活跃大家的思考,推动地理知识的灌输,笔者在本文中探讨地理语言的重要性,思索如何能够让孩子们最快地记住地理知识,提高成绩。
关键词:规范化语言;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86-1
一、地理课堂语言简洁明了
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准确精准,应该用专属的名词来代指问题,同时对于地名的名称要准确,比如说在地理教学中“东面”与“东部”应该进行划分和区分,在指示地图的时候,要区分东西南北,而不是上下左右,降水和降雨,沙漠和荒漠等也要很好地区分,一些特殊名词也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在教学中出现错误。
另外,地理的规范化教学应该从语言中入手,使用普通话进行,比如说很多国家的地名就无法用本地的语言进行说明,另外国家规定,所有的外国地名和国家名称都只有一个翻译名称,如果用土话说出来会让孩子们误会。
地理教学中的语言应该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比如说青藏高原的特点用高和寒就可以概括,还有,简明扼要并不是说的少,把一本书的内容用几节课就完成,而是在该简明的地方简明,对于重要知识点要多重复。
二、地理教学可以适当口语化
地理课本上面的内容一般都比较冗长,不利于初中的孩子们接受,但是课本上的内容适合多次阅读,但是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更多地增加一些口语化的内容,容易让初中的孩子更快地理解自己讲述的内容,进一步提高成绩,同时也会增加自己作为老师的亲和力,过于死板的内容容易让孩子们犯困,所以我们应该把课本上冗长的内容变得有趣,容易让人接受。在语言的提前预习中,应该增加趣味性,把冗长的句子分解成短小的,容易被理解的句子来进行讲解,比如说“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这样的内容来讲解,把具体内容分解成“西北地区的高原”,“西北地区的盆地”,“高原和盆地所占面积大概的比例”,“西北地区地形总特点”。口语化也应该有注意的地方,虽然初中生比小学生的年纪稍大,但是比起高中生来说,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都有待提高,我们应该在口语化中添加一些容易被理解的内容,另外初中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也不高,所以初中地理教学中,不能够只是单单地罗列数据,不能够太严肃,增加亲和力是关键,对于地球要说球体,不能用“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梨形体”这种太过于严谨的词语和句子形容。
三、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
适当地在教学中添加一些修辞手法来打造容易理解的地理语言,是我们现在应该注意的问题:
,把一些地理知识运用一定的修辞讲述出来,善用“打比方”,比如说把中国比喻成雄鸡,比如说在形容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讲述成地球母亲生病了等等。
。利用一些古诗词等内容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到长江三峡时,《早发白帝城》就很符合情景,也能够让孩子们记住三峡的内容,另外在讲解天气的时候,也可以引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
。幽默感是与人交往中最通用的手段,也是在讲课中最好的活跃气氛的方法,比如说在荒漠的讲解中,我故意把“风吹草低现牛羊”错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