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型:新授主备人:江道彩审核人:九年级语文组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
。
能力目标
,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学练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自学反馈
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1)注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纤绳( )
(2)释义: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
四、研读,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