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捷认证网络工程师(RCNA)课程大纲
一、文档说明
本大纲是针对三年制大专学生编写的“锐捷认证网络工程师(RCNA)”认证课程的教学大纲。A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了解,A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对教学授课前的准备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选择适当的网络设备;
中小型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掌握如何在交换机网络中进行灵活的安全隔离;
掌握如何在交换网络中提供冗余链路,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
掌握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链路带宽,保证网络高速运行;
掌握如何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的互通;
掌握利用动态路由协议实现不同校区之间的互连;
;
掌握如何利用ACL进行网络安全访问权限的控制;
具备通过层次化的模型来分析网络故障,并具备设备故障排除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RCNA课程在授课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尽可能采用案例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和实际网络环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理解理论技术。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1、理论知识
第一章网络标准化
教学目标:
1、掌握OSI七层模型的起源、作用和各层的功能;
2、熟悉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的过程;
3、掌握TCP/IP协议栈中各层的常见协议的特点;
4、了解以太网中数据的结构。
课程知识点:
第一节 OSI七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的起源与作用
OSI七层模型的分类与各层之间的关系
OSI七层模型各层的功能
常见应用层协议
数据链路层的构成
MAC地址格式及组成
数据封装和解封装过程及在各层次的名称
第二节 TCP/IP协议栈与OSI七层模型的关系
应用层常用协议
TCP段格式、长度
端口号作用及分类,常见端口号
TCP三次握手过程
TCP确认机制
TCP滑动窗口机制
UDP段格式、长度
TCP、UDP应用区别
IP数据包格式
ARP协议工作原理
ICMP协议功能及常用命令
LLC层及MAC层功能
MAC地址格式
本章重点:
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功能,OSI各层间的关系;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中数据的变化内容;
OSI和TCP/IP协议栈的区别;
传输层协议:端口号作用和常见端口号、TCP/UDP的区别、TCP三次握手、滑动窗口等;
网络层协议:ARP、ICMP协议的应用;
网络接口层:、MAC地址
本章难点:
OSI各层功能的理解;
端口号作用和常见端口号
TCP/UDP的区别
TCP三次握手、滑动窗口
第二章网络互联设备
教学目标:
1、掌握网络传输介质应用场合及特点;
2、掌握集线器、交换机及路由器之间的区别及应用场合;
3、精通二层交换机功能原理和特点;
4、熟悉路由器、三层交换机应用场合及特点;
5、了解防火墙、IDS、IPS等安全设备应用场合及特点。
课程知识点:
第一节网络传输介质
常见的网络传输介质
双绞线的常见分类和应用、技术指标的介绍
光纤的常见分类和应用、技术指标的介绍
第二节物理层设备
常见的物理层设备
CSMA/CD的工作原理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和传输数据的特点
冲突域的概念
第三节数据链路层设备
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传输数据的特点
交换机MAC地址表的学习
交换机转发数据帧的原理
交换机的转发方式
交换机级联的特点
交换机的堆叠原理及特点
交换机的性能参数(背板带宽、包转发率、MAC地址表大小、线速转发)
广播域的概念
第四节网络层设备
路由概念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路有表产生方式
路由器的接口类型(以太网接口、高速同步串口、异步串口、ISDN接口)
三层交换机工作原理以及和路由器的区别
第五节应用层设备
防火墙的功能
防火墙的接口类型
防火墙的应用环境
IDS/IPS的特点和作用
本章重点:
双绞线的制作线序、直连线交叉线的用途;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和传输数据的特点、CSMA/CD的工作机制;
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传输数据的特点、广播域;
基本路由原理、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
防火墙的作用和类型,不同模型的应用场
课程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