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明辨善恶是非
第5课、远离暴力
—学会保护自己
新课导入
生活需要我们有一颗警觉的心。许多悲剧的发生,与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密切有关。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中,既有大量的好心人关爱我们的健康成长,也有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我们生命的心灵。
面对可能的暴力侵害,我们应该积极防范。既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也要积极需求他人的帮助和社会的保护。
警惕大讨论
通过上网聊天,小燕认识了网友小Q,他们在很多问题上观点一致,小燕视小Q为知己。当小Q向小燕介绍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基本情况后,小燕也毫无保留地把姓名、学校、家庭电话等真实信息告诉了他。不久,小燕家被盗,而作案者正是小Q。
1、小燕家为什么被盗?
警惕性差,没有对陌生人和非常规现象的戒备,缺乏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意识,轻信了网友。
想一想:上网交友应注意什么?
教你一招
(1)不要轻易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地址、电话和学校等信息。
(2)不要与网友会面,若要会面也要极其慎重,并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如非要见面不可,最好去人多的地方。
(3)遇到低级庸俗的网友马上避开,不再理睬。
(4)如果可以的话和家长或你信任的朋友谈谈你的网友,让他们帮你判断一下网友的情况。
一、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学会保护自己?
1、远离暴力的第一道防线,是我们自己。
远离暴力,需要我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面对不法侵害,我们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准确作出判断,采取灵活的方式,保护自己
当我们遭遇不法暴力行为时,要以保护自身生命和安全为首要原则,冷静理智,与犯罪分子巧妙周旋,设法摆脱;或向他人求救,制止不法侵害。
2、积极寻求他人帮助和社会保护。
当我们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及时向学校、家庭或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不要盲目行事。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我国法律规定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为保障我们健康成长所承担的责任,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
一、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学会保护自己?
保护类型
含义
违法现象
家庭
保护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和教育的义务及其职责
虐待子女、不让子女上学
学校
保护
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教育和保护身心健康、合法权益
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
归纳总结
保护类型
含义
违法现象
社会
保护
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
游戏厅和网吧容留学生
归纳总结
出谋划策:
生活中我们还可能受到哪些侵害?又该如何面对呢?
火灾
车祸
校园敲诈
地震
《远离暴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