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中部崛起及中部意识的树立.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中部崛起及中部意识的树立
【摘要】继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涌现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以及中共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部地区成了“被遗忘的区域”,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
【关键词】中部崛起,中部意识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指的是中国的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六省。这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有一句顺口溜――“不东不西,不是东西”――或许正能体现出中部的现状和尴尬。
中部意识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部省份干部的思想。从1979年开始,中央政府为推动对外开放,在沿海的东部地区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仍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的束缚,经济增长缓慢。这首先让过去基础条件较好的中部地区一些部门、企业领导心里不平衡,他们看不到自己在改革力度和体制建设上存在的差距,把落后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为没有享受到开放的优惠政策,滋生出一种难有作为的情结。对改革顾虑重重,动作迟缓;对别人的改革做法不以为然,习惯于拿条条框框去比长比短。“等沿海搞起来再说”、“再落后也比西部强”成为一种普遍心态,最终固定为独特的思维定势,等、靠、要、看、推观念盛行。
中部意识一词虽然在当时人们的反思中被提及,只可惜转瞬间即逝。词语可以被淡忘,意识却从未被清除,它早已潜入许多同志的头脑里,隐身于那些见怪不怪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之中。中部意识过分强调客观条件,忽视人的能动作用,小算盘、小聪明式的早醒晚起,本质上正是安于现状、甘居中游的小农经济意识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遗物,代表着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观念意识。应当看到,由于对中部意识一开始就未能足够警觉和认真清除,经过去30多年演绎变化,今天的中部意识已经融合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平均主义甚至自由主义的思想成份,成为制度创新和科学发展的障碍,具有相当的危害性和侵蚀性。中部意识使人们消极恋旧、思维懒惰、行动迟缓、意志减退,直接削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指导作用,与科学发展观精神相悖,正是长期以来阻碍我们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面对国际国内激烈残酷的市场竟争、科技竟争、人才竟争和综合实力竟争,身处不进则退的时代潮流,可以想见,今天的中游明天就要落后,后天就会被淘汰出局。如果领导干部染上此症而不能自省自拔,必然导致改革不力、发展滞缓、人心松散的局面,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同科学发展观要求越来越远。
中部意识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它在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厚、改革指向将要触动自身利益的地方和部门的干部思想上,容易上下影响、左右感染、反复强化、快速传播。从价值层面看,中部意识在这些地方和部门当中一直很实惠、保险、吃香,因为上面有文件、手中有点权、帐上有点钱,如能安于现状,单位和个人利益不会直接受到影响;如果从功利的角度追求使用,甚至可以因为不闯祸、出乱子而营造出缤纷的光环。走进沿海和发达地区,感觉就是不一样,大环境变了,激烈竟争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危机感迫使人们进取图强意识与日俱增,中部意识失去市场,可能不治而愈,虫可以变成龙;单位内部引入优胜劣汰的竟争机制,身份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小环境变了,也是医治中部意识这类地方慢性病的一剂良药。单靠思想教育则

浅谈中部崛起及中部意识的树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