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农业丰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病虫区域测报站建设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使基层测报站测报手段逐步得到改善,进而带动测报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病虫测报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忽视测报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棉铃虫暴发为害的近7年,测报经费也并没有保证,并没有形成一个支持持续发展的机制。因此,测报水平也没有预期的发展快,可以说,病虫测报还没有走出困境。如今,我国和自治区确定了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预期将有重大突破,病虫测报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概念
预测: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未来状态进行预计和推测,广义地讲,说是预测者根据历史资料和新的信息情报,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对象的未来进行科学的分析,估算和推断。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以下简称病虫测报)就是系统、准确监测农田病虫草鼠发生动态,并运用生物学、生态学、数学、系统科学、逻辑学等知识和方法,结合实践经验和历史资料,对病虫草鼠未来发生危害趋势作出预测,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病虫测报被普遍认为是植物保护乃至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作。
二、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历史沿革与进展
1、全国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网络机构的建设进展
早在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专业性测报站138个,群众性测报点1890个,1978年原农林部成 立了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总站,以后各级政府陆续投资建设病虫测报机构,基本建成了从中央到 省、市、县(市〉的全国测报网体系。到2000年,全国共有专业性测报机构2000余个,从事测 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8300余人。1989—2002年,国家实施了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项目,而且,1998·2002年国家实施了植物保护工程,加强了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己建成国家级农作物病虫区域性测报站500多个,初步建成了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
2、农作物主要病虫预测预报标准办法的建设进展
早在50年代初期就开展了东亚飞握和小麦吸浆虫的虫情侦查和预报,国家十分重视病虫测报标准的制订工作。1952年,在农业部召开的全国治螟座谈会议上,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测报标准办法,即《螟情预测办法》。1955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案》。60年代开始,连续多年组织专业人员整理印发全国主要病虫基本测报资料汇编,供全国共同使用。1973年农林部召开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座谈会议,制订27种(类)《主要农业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1979 年,农业部分别召开各类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座谈会议,修订和制订了《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并于1981年第一次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了全国统一的测报标准办法。全书共包括有32 种(类)主要病虫,并总结了我国迁飞性害虫的研究成果,首次编入了迁飞性害虫异地预报办法。1986-1992年,农业部又将标准化建设工作引入了病虫测报行业,制订出15种病虫《测报调查规范》,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以中华人民其和国国家标准颁布,于1996年6月1日正式 实施,实行测报标准化是提高病虫测报质量的重要保证。
3、监测数据与预测信息快速传递和预报手段的建设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前,都以信邮方式进行监测数据和预报信息的传递和发布,工作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