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会计科目与借贷记账法
第一节会计科目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要素是对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的分类,为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还应进一步进行细致的分类。会计科目就是对于会计对象进一步分类的项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类的标志。在每一个会计科目名称的项下,都有明确的含义、核算范围。
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繁复杂,所引起的各个会计要素的内部构成以及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增减变化也错综复杂,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为了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就需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地确定项目。在会计核算中除了要按照各会计要素的不同特点,还应该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别、分项目的核算。
设置会计科目,就是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事先规定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的一种专门的方法。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需要将会计对象中具体内容相同的归为一类,设立一个会计科目名称,具备这类信息特征的经济业务,均在该科目项下进行核算。同时,要为每一具体的类别规定一个科目名称,并且限定在该科目名称下包括的内容。
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科学分类,可以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科学的、详细的分类指标体系。设置会计科目决定着账户的开设、报表结构的设计,是一种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分类信息的项目或标志,必须根据一定的原则来设定。设置会计科目时,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
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即从各种不同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出发,根据全面核算其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及结果的目的来确定应该设置哪些会计科目:考虑不同的行业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各自企业的特点;在此前提下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及规模大小决定各个会计科目的具体设置。
(二)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
设置会计科目要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即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要符合企业自身经济管理的要求;要符合包括投资者在内的有关各方面要求,提供用于决策方面的需要。
(三)设置会计科目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统一性,即在设置会计科目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一些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统一的规定,对于核算指标的计算标准、口径都要统一;灵活性,即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投资者的要求,设置或者增补会计科目。根据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会计科目,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四)设置会计科目的名称要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
会计科目作为分类核算的标识,要求简单、明确,字义相符,简单、明确是指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尽可能简洁、明确地规定科目名称;字义相符是指按照中文习惯,能够望文生义,不致产生误解;通俗易懂是指要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文字,便于大多数人正确理解。除此之外,要尽量采用在经济生活中习惯性的名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五)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了便于在不同时期分析比较会计核算指标和在一定范围内汇总核算指标,要保持会计科目的相对稳定,不能经常变动会计科目的名称、内容、数量,使核算指标保持可比性。
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如下表:
会计科目表
编号
会计科目名称
编号
会计科目名称
一、资产类
其他应付款
现金
预提费用
银行存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
应收账款
实收资本
其他应收款
盈余公积
预付账款
本年利润
物资采购
利润分配
原材料
四、成本类
产成品
生产成本
待摊费用
制造费用
固定资产
五、损益类
累计折旧
营业收入
待处理财产损溢
营业成本
二、负债类
营业税金
短期借款
营业费用
应付账款
管理费用
预收帐款
营业外收入
应付利润
营业外支出
应付工资
所得税
应交税金
第二节会计账户
一、设置账户的意义
账户,是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的分类,系统、连续记录的一种手段。
会计科目是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核算指标的具体数据资料,要通过账户记录取得。设置会计科目以后,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开设一系列反映不同经济内容的账户,用来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记录。
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两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其共同点在于:都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都说明一定的经济业务内容。其不同点在于:会计科目只是经济业务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只是说明一定经济业务的内容。账户却是具体记录经济业务内容,可以提供具体的数据资料,具有登记增减变化的不同结构的一种核算形式。
二、账户的格式
会计要素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在数量上进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借贷记账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