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结课报告.doc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
结课报告
班级:141091—17
姓名:蔺夏阳
陶艺学号:746
学号:20091002083
指导老师:沈毅
时间:2011年12月
理论部分:
陶器分为陶器与瓷器,瓷器是在陶器的历史上发展起来的。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的灰陶,磁山文化的红陶,仰韶文化的彩陶等等,早先的陶器主要是以鱼以及其他简单的形象刻于陶器表面上,现在看来比较粗糙,但是以当时的水平来说,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了。原始彩陶主要以红,黑,白为主要彩色,红色主要是由于泥土里含铁元素所致。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这是瓷器的原始雏形。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此后就是进入到了唐代,著名的唐三彩就是在这时候产生的。唐三彩由于采用的是黄,绿,白为主的彩陶,因此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主要作用是用于随葬。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而这期间最为著名的就是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青花瓷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景德镇在这一期间开始发展。到了明清时代,陶瓷就以景德镇为中心,官窑的水平达到历史高度,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彩瓷发展到空前繁盛的时期,明代初年以铜红釉水平较高,明成化年间以斗彩著称,弘治年间出现低温黄釉,正德年间出现孔雀绿釉,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为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上釉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器物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的繁盛。
陶瓷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的一部发展史。原始彩陶是最初开始时候的陶器。原始彩陶典型的作品包括,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像,半坡的各种动物和鱼纹等,这一时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是最绚丽的奇葩。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呈橙黄或土黄色,是因为陶土乃以红土羼入少量的细黄土合成的,这样使陶土更加柔韧,而在制陶过程中使陶坯不易开裂,并且陶器的色泽变浅,使彩绘于上的颜色显得更加清新鲜艳。马家窑文化有精熟的彩绘技术,以有条不紊的绘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结课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