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期望效应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摘要:教师期望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常常出现阻碍学生发展的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教师期望效应以及高校教学特点的分析,对正确发挥教师期望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高校;教学
一、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称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源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传说。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塞普路斯岛上一位年轻的国王,他精心雕刻了一具美丽的少女像,久而久之便对雕像产生了爱恋之情,并渴望她能够获得生命。最终他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特,赋予了少女雕像生命,使其能够和少女结为夫妇。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将这一神话引进教育心理学领域。
1968年,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Jacobson)对美国一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试。他们选择了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常规的心理测验,并在结束后随机抽取了一些学生,告诉该校的教师说这些学生的发展前途更大。8个月后,他们又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提高的比其他学生快,而且他们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与教师的交流更多,感情也更深厚。实际上,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并无科学根据,这一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发展产生影响。
“人们把教育者对学生的期望和热爱而导致学生行为的变化称作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叫做教师的期望效应,也叫做罗森塔尔效应。”[1]
教师期望效应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种。正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心和真情期望会激励自己的教育对象,造成戏剧性的教育效果;而负效应则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所产生的反感、对抗或不予理睬的态度和行为。在现实的教育中,教师期望在带来正效应的同时也会有负效应。导致负效应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对学生发展潜力的估计不足或过高、教师期望与学生的期望不一致以及教师对学生认识不足,等等。
二、高校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特点
高校教学与中小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深度和广度、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其特点。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确立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注重专才和通才的结合。
相对于中小学生,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身心发展上更成熟,其认知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在学习内容的处理上更加具有主动性。在高校教学中,不再以分数来确定“优生”和“学困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科目,并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中小学阶段几乎所有学生的学习科目都是相同的,学习的内容都是基础课程。而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科目上的选择更多,各个学校都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程,知识领域更加广阔。在专业的学习上,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对学生的要求也更严格。
由此可见,高校教学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此外,高校教学还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贯通中西,教师、学生的交流国际
论教师期望效应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